搞懂“智能联接”,这一篇就够啦( 二 )


然后是确定性体验 , 也就是系统运行的超高可靠性 , 以及时延等性能指标的超高稳定性 。 我可以容忍你的时延不是极致的低 , 但不能发生抖动 , 一会儿1ms , 一会儿100ms , 这样子 。 代表场景是高铁、机场、电力等 。
最后是超自动化 。 联接规模的爆炸式增长 , 意味着网络本身规模的增长 , 以及网络复杂度的提升 。 网络运维难度将会超过了人工运维的极限 。 因此 , 引入AI , 实现智能运维 , 是大势所趋 。
智能联接的关键技术究竟怎样才能使得智能联接具备以上三大基本特征?为了实现智能联接的超强联接力 , 需要引入哪些具体的技术手段?
其实 , 正如前文所说 , 智能联接是一个全场景的解决方案 , 而非提出一个全新的技术标准 。
智能联接的基础 , 仍然是现在移动通信以及固网通信的技术框架 。 智能联接所做的 , 是站在用户和需求场景的角度 , 梳理出来了一个更为合理且完整的框架模型 。
针对不同场景的特殊需求 , 智能联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 , 进行了二次创新 , 提升了指标 , 简化了方案 , 改善了体验 , 方便了用户 。
终端的接入方式可以是基于5G、WIF6或PON , 智能联接需要把无处不在的终端和云数据中心更加“聪明”的联接起来 。 智能联接的第一个技术底座 , 就是今年迅速发展起来的F5G , 也就是The 5th generation Fixed networks , 第五代固定网络 。
现在人们普遍把传统5G称为“天上的5G网” , 而把F5G称为“地上的5G网” 。 F5G的核心是全光网络 , 它的愿景是“光联万物”(Fibre to Everywhere) 。
F5G的代表性技术 , 是10G PON(用户速率达到Gbps的光纤宽带接入)、Wi-Fi 6、200G/400G、OXC(全光交叉)、NG OTN(下一代光传送网)等 。
F5G的全光网 , 实际上是移动5G 的数据传输基础承载网络 , 为移动5G提供了带宽、时延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支撑 。
F5G和5G有一部分技术和网络是共用的 。 在很多应用场景里 , F5G比5G更具优势 。 F5G低时延、大带宽、多连接、抗干扰的特点 , 更符合那些没有移动性需求的连接诉求 。 而且 , F5G的功耗更低 , 既有利于保护环境 , 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
换言之 , 不管是5G还是F5G , 都是技术手段 , 没有好坏之分 , 也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 。 F5G与5G可以进行有效协同 , 互相补全 , 更好地提升用户感知 , 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
智能联接必须的第二个技术底座 , 就是IPv6+ 。 智能联接一定要基于IPv6这是已经达成的产业共识 , 这是因为既然万物智联 , 那么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求万物都要能够联接起来 , 都需要有IP地址 , IPv6地址是最佳的选择 。
IPv4地址早就不够用了 , 而且如果通过IPv4进行NAT转换实现终端和云的联接 , 联接双方无法直接双向互访 , 直接影响了智能联接的效率 , IPv6的理念是“一粒沙子一个地址” , 天生匹配万物互联 。
但是IPv6只解决了万物互联的地址分配问题 , 没有解决万物互联如何正确的联接问题 , 因为传统的IPv6网络是根据IPv6地址尽力而为的转发 , 但是智能联接需要的不是尽力而为转发 , 而是一种确定性转发 。
在万物互联的社会 , 各种不同的业务对网络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 确定性的体验要求智能联接可以满足各种确定性业务要求 , 例如电力业务需要确定性抖动 , 视频业务需要确定性带宽 , 5G云游戏业务需要确定性延时 。
而IPv6+就是IPv6的升级版本 , 如果说IPv6实现了万物互联 , 而IPv6+实现了万物智联 , IPv6+在IPv6基础上加上对网络联接的智能识别和控制 , 基于IPv6实现了确定性的联接 。
通过IPv6协议本身扩展头定义的可编程机制 , IPv6+可以通过网络态势感知技术识别网络承载质量 , 通过分片技术实现对业务的安全隔离 , 通过SRv6、BIER6等技术实现了对复杂的网络联接的简化和 “编程” , 定义业务在网络中的转发行为 , 最终满足业务的路径、带宽、资源、时延、抖动的确定性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