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关中书院史话( 二 )


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向美中书院赐帑银100两以增膏火,并将关中书院列为省城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 赐御书“秦川浴德”匾。乾座三十六年(1771),陕西巡抚毕沅赴任后,认为关中书院关乎风俗教化,逐下令对书院大加整修,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主持院务。“不数载, 关中乡会试中膺馆选者,大半皆书院之士”。同治十二年(1873). 布政使谭钟麟订《书院课程》5则:“重躬行、 辨经义、稽史事、通时务、严课程。”惜好景不长,太平天国起义,战火再次燃起,当局已无暇顾及文教事业,关中书院再次衰落。
清光绪七年(1881),时任陕西巡抚的冯誉骥再次下令整修关中书院,书院功能有所恢复。当时附设志学斋于院东,购置图书并增加膏火。住院诸生讲习,日有札记。越数年,按察使黄彭年、布政使曾龢又立斋舍,并购书赠书院。时考课以诗、古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每月官课1次,获超等、特等诸生奖赏膏火,一等以下无奖赏;每月堂课2- -3次, 院长主之,获超等、特等诸生可得膏火,无奖赏,一等以下无膏火。经过此番整顿,关中书院无论是从教员管理到学生管理,还是图书资料建设、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加强,关中书院的学术声望显著提高。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陕西巡抚升允奏请朝廷,改关中书院为优级选科及初级完全科两级师范学堂。1906年, 关中书院因兴新学,再度修葺新。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书院占地130多亩。 不久,改为陕西师范大学堂,时为西北五省最高学府。此后,关中书院便开始由传统经学教育转向接受西方现代教育。
 史话|关中书院史话
文章插图
民国初年,关中书院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1949年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关中书院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间曾度改名为 “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1950年恢复原名“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63年,西安师范学校撒销,西安市第五中学迁人。次年,在省市文化部门的主持下,拆除了师道中天阁,在其原址上建起宿舍楼。1982年,“西安市师范学校” 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专修学院”合并为西安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学校一分为二,一部分为西安师范专科学校(翠华路校址),一部分为西安师范学校(关中书院校址)。2009年,西安师范学校并入先文理学院,成为西安文理书院校区。
关中书院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创立,到清光绪九年(1903) 易名,先后历时294年。数百年来,关中书院历尽沧桑、屡遭劫难,但它始终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明清两代在关中书院先后讲学、任教的著名学者有:冯从吾、周淑远、龙遇奇、莆辉之、王宏撰、李二曲、史复斋、戴祖启、孙酉峰、路德、柏景伟、牛兆濂等。名师出高徒。关中书院先后培养了众多名垂青史的人才,如:明代焦渊博、祝万龄;清朝开国后陕西第个状元王杰, 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的王零川,嘉庆年间进士、东阁大学士、爱国名相王鼎,道光年间进士、东阁大学士、“救时宰相” 阎敬铭,绝意仕进、力主变法、有“南康(有为)北刘(古愚)”之称的刘古愚,同治年间进士、军机大臣赵舒翘,及光绪年间进士、维新志士、被誉为“关学宗传”的宋伯鲁等,灿若星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对关学的复兴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1666年, 王宏撰主讲关中书院,不论科举时艺,惟重人品与文格,主张人贵诚,文贵简,成为清初关学复兴的倡导者。1673年, 李二曲出任关中书院山长,讲授阳明心学,成为关学在清初复兴的重要代表人。李二曲弟子孙景烈长期在关中书院讲学,造就颇众。1865年, 刘古愚肄业于关中书院,其后创办味经书院、崇实书院教授生徒,创建时务斋,推行维新主张。陕西维新之士李岳瑞、报界宗师张季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都受业于刘古愚。1887年,柏景伟主掌关中书院,以“同为关中人,当同以关学相助,孳孽于修己治人之学”劝勉诸生。1903年, 被称为“关学最后一个大儒”的牛兆濂出任关中书院总教习,以身倡导,毅然肩负起复兴关学,“为往 圣继绝学”的神圣使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