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赵汀阳:没有历史哲学的历史,只是故事( 五 )


假如没有后续工作 , 先前的工作就在断裂中失去意义 。所以说 , 没有一个现时能够因为本身而具有意义 , 也没有一件当下的事情能够自保其意义 , 在历史中的每件事情 , 其意义和价值都不是自足的 , 都取决于它在后续历史中的延伸力 。所谓“内在价值”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幻觉 。如果没有意义链和问题链 , 时间将消灭一切价值 。历史在 , 意义就在 。
历史也意味着一个无情的事实 , 或为大浪淘沙 , 或为势利选择 , 通常只让帝王将相或圣人伟人的事迹留在历史中 , 以免历史变得过于臃肿繁琐而无法阅读 。但这个“有别原则”却与歧视无关 , 而与什么需要被铭记、什么需要加以复习、什么需要不断被解释和重新理解有关 。如前所言 , 人们不可能以太多的现实时间去兑换过往人们的时间 , 因此 , 历史总是后人希望看到的历史 。
如果一件事情值得被记忆、值得被反复讨论并需要加以保护 , 这件事情的历史性必定具有当代性 , 具有足够的精神能量以其短暂的时刻去占据自发生以来的长期时间 。所以 , 历史不仅仅是往事的写照 , 而是对意义链和问题链的建构 。一件事情只有当它成为时间的一个精神刻度才会作为意义链或问题链的一环而存在于历史中 。大多数往事注定逝去如烟 , 大多数英雄也被浪花淘尽 , 因此 , 历史本身就具有悲剧性 。
既然一个事件的性质、作用、影响和价值需要在漫长的意义链或问题链中去展开 , 那么 , 这是否消解了语境的当时意义?我们需要分辨语境与意义链或问题链之间的关系 。曾经颇为流行的目的论历史观认为 , 一个事件的意义在于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 而历史使命则由遥遥在望的历史最终目的(所谓历史的终结)所预定 。
典型者有黑格尔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自由主义进步史观 。按照这种理论 , 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事件的意义索引 , 每个事件都可以根据事先预告的历史最终目的去查对其意义 , 就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历史尚未发生之前就已经编好了一本以历史最终目的为准的历史辞典 , 用来查对每个事件的意义 。可问题是 , 那个最终目的本身的意义却无从查对 , 无处证实 , 是个悬案 。
当代史学不愿意使用悬案作为依据 , 于是发现了“语境” , 使之成为解释事件的新坐标 。一个事件所发生的语境决定了这个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 即语境性的意义 , 相当于说 , 每个语境自身都是一本查对意义的辞典 。当代史学非常看重语境化的意义 , 通常认为语境能够如实解释一个事件的意义 , 因此 , 要理解一个事件就只能在其发生的语境里去定位 。
回到语境去 , 固然是如实理解事件的一个重要条件 , 可是 , 如实描述语境却是一个可疑的想象 , 至今似乎尚无足以忽视克罗齐命题的历史知识论 。另外 , 我们也不能忘记还有“时过境迁”的问题 。“境迁”不在于质疑是否真的能够如实回到当时的语境去 , 也不是质疑语境的重要性 , 而是提醒 , 每个语境都有着不确定性和非封闭性 , 或者说 , 语境总是不稳定或未定型的 , 总是处于连续变化的状态 , 因此难以确定一个独立有效的语境 , 可见 , 语境并不是一个能够从历史过程中孤立切割出来的一个自足事态 , 也不是一个已经勘探完毕的历史空间 , 而是一个无边界的动态连续体 , 因此不存在任何“封场语境” , 而只有“再生语境” 。
再生语境意味着:
(1)语境是多层次情况叠加而成的 , 就像有着多层矿产 。一个语境能够显现出多少种意义 , 在于我们有多少种方式去开发它 , 所以语境无法封场 , 总是留下需要不断应答的新问题 , 后人能够以不同的勘探法去重新发现过去语境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面相 , 因而做出多种互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却同样有效的解释 。这里并不是支持历史相对主义解释 , 只是承认历史的复杂性 , 承认语境的多层次意义 。可以考虑一个典型案例:如何解释现代性的生成?历史学家可以在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中世纪甚至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语境里都发现了现代性的根源 , 也可以分别从经济、技术、社会、政治或思想的语境里去分析现代性的基础 。虽然现代性是老题目 , 但当代历史学家还在为现代性发现叠加的新语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