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可信,除了一些因为剧情“润色”的需要加入一些现代男女爱情理念外。作者以现有史料为基本素材如《史记》、《战国策》等撰写而成,没有“穿越”、没有事物逻辑混乱、也没有肆意夸大或矮化,“是什么”、“为什么”说得清楚明白且透彻。《大秦帝国》是对那个远去两千多年的古老帝国深度的解读,以最符合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读那个两千多年前诞生于中华大地的秦帝国之所以能从一个西陲部族走向强大、在列强角逐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一统的诸多必然因素,是一次深入浅出的讲述。
文章插图
《大秦帝国》虽为小说,读过《史记》和《战国策》的人都清楚,它依正史的而述,不管是时间、还是人物及史事,都完全依正史而述。虽然小说可以因为主题的需要创造性的改变人物和事情,但是作者选择了尊重历史发展的时间轨迹,只是将按时间出现的事和人作叙述和解读,最大限度的“改变”在于创造性的地历史人物配上“浪漫爱情故事小节”,如商鞅之傍妻白雪、白起之妻“烈女”赵曼,这些小节的创造并无伤历史主线的“大雅”。“事物的发展有它的必然因素\",一个帝国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必然有其最合理的内在因素存在。《大秦帝国》中的秦国崛起,并非像我们的以往想像的那样靠残暴起家的。作者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那就是找到了秦帝国制度在那个战乱年代最人性化的一面。
文章插图
秦国当时为什么穷为什么乱?为什么天下卑秦?就是因为旧有的制度不人性,才导致人心涣散,国弱民穷。由于秦国的种种困境出在仍然遵守旧有的春秋奴隶制上,贵族与奴隶、国人与野人、秦人与戎狄之间产生的阶级矛盾无法调和,阻碍秦国的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致使中原不齿与秦人往来,现秦人为化外之族。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的穷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状况充分说明当时秦国为什么要启用商鞅推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变革或可生存,不变革则死路一条。正史《史记.秦本纪》秦孝公的《求贤令》内容中记载了当时秦国的基本国情。
文章插图
那么商鞅变法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商鞅变法的根本在于:树立起当时社会的诚信体系和打破阶级之间社会地位固化的僵局。当时秦国穷弱的根本在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不可调和根本在于旧有制度太过着重于统治阶级的特权,而无视被统治阶级的权利,统治阶级惯于用各种欺诈手段盘剥被统治者,以至当时社会阶级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徙木立信”的故事就是当时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改革开始。
文章插图
而另一个问题则是阶级社会地位固化的问题,源于旧有制度的“世卿世袭制”,贵族在这种制度下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在社会地位上贵族只有上升不会下降,在法律上有“刑不上大夫”的无限容错特权;平民、戎人则不会有成为贵族的可能,在法律上,各种刑罚都是为他们而特设的。商鞅变法通过新的律法将贵族与平民设在同一道法律底线上,目的就是化解秦国的阶级矛盾,打破阶级社会地位固化激发社会活力。
文章插图
秦国变法二十年之后,秦国社会矛盾基本解决,主要矛盾则是外在的诸候国与诸侯国之间相互并吞的矛盾。战国中期,七个变法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通过战争不断吞并周边弱小诸候国。秦国,作为那时众多诸侯国中的一国,自然不能置身局外,要么被吞并,要么吞并别国。这是那时最残酷的生存法则,列国之间为了生存,有仇不报反为奴的现象屡见不鲜;列国之间为了生存,今日和解盟书墨迹未干,明天就翻脸的事也是常事。秦惠文王时期,秦相张仪今天去忽悠这国,明天去忽悠那国,说破大天,其目的就是为了秦国的生存大计。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存国才是硬道理,虽然办法为所谓的“正人君子”所诟病,但是在激烈的丛林法则面前,他保证了秦国没被列国所吞并却是事实。而在《大秦国帝国》中把这个道理讲得很透彻。
推荐阅读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贤臣还是佞贼?五个历史瞬间看《后汉书》作者范晔!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庐山历史上的今天 - 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