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年前,于丹被尊为“国学大师”,在当时可谓红极一时。
在当时,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乡间小镇,只要有书店的地方都能看到于丹的书在出售。
但如今只是过了十年时间,55岁的于丹就变得无人问津起来,甚至于丹去北大演讲还被学生赶下台来,那么,于丹到底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这十年来,一切变化,仿佛宛如隔世?
文章插图
于丹衰落的背后,其实质就是从受到追捧,到被赶下台,这些变化的背后,包含着很多因素。1、 阶层壁垒
不可否认,不同的人之间是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壁垒的。
【 大学生|55岁的于丹从国学大师到被轰下台,她错了吗?专家:是时代变了!】当然这个壁垒的产生未必和金钱有关系。有时候,认知之间的差异,也会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拉开,最终导致不同阶层之间很难产生交集。
——比如说以在校大学生为例。
清北复交的学生是大学生,高职高专的学生也是大学生,但是,不可否认,不论个体,论整体的话他们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巨大。
文章插图
本世纪初,曾经有教育部门做过一项实验:将京城附近的若干个大专生送入清华、北大进行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最终得出结论:虽然大专生处于清华、北大的环境,享受着中国最一流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自身的资质原因,因此其学习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相反还因为清北的教学效率太快,而出现跟不上节奏的现象。
这其实就是认知差距的体现。
于丹所讲授的内容,其主要接受者,大致是一些学历较低的人(包括中小学在校生),因此于丹在针对这片市场兜售她的理论的时候,当然会受到一致好评。
但是,在北大那样的中国一流院校里,于丹可能除了知名度比这些在校生强以外,不论是认知能力还是文化基础,都未必有这些北大学生强。
因此于丹张口露怯,最终被轰下台是在所难免的。
文章插图
2、 时势造英雄
于丹兴起的年代,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其实较为有限,移动上网也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对于主流群体来说,接受资讯的途径依旧是电视和报纸。所以在电视台的追捧下,于丹得以脱颖而出,成为所谓的大师。
而中国发展的速度让人感到目不暇接。
短短十年时间里,PC端都遭到了淘汰,移动上网异军突起,并且,自媒体行业也随着移动上网的兴起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很多自媒体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其实要比于丹深刻,只不过没有于丹那样的好机会能够在传统媒体上露脸而已。
自媒体的兴起,给了这部分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发声的平台,这些作者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有深度、有依据、有独到见解。
文章插图
而两者相对比,于丹所宣传的内容,除了鸡汤以外乏善可陈,内容十分浅薄。
因此在时代的冲击下,于丹也就无人问津了。
于丹的未来又该如何呢?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于丹的衰败,其实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只不过,于丹很难恢复以往的风头了。1、 中老年的认同
正如智能机普及的时代里,还有一些不懂得使用智能机的老年人一样。虽然新生代年轻人抛弃了于丹,但是,对于知识结构无法得到更新的中老年人来说,于丹依旧是他们心中的国学大师。
因为有中老年群体的认同,于丹可以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靠自己的这片“残山剩水”继续发展下去。
不过,客观来说,新生代们眼里的大师,其实也只是于丹的加强版而已。
因为,真正的大师,往往是默默无闻的。
推荐阅读
-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 被“撵下台”的于丹, 遭遇了什么呢
- 于丹、蒙曼、康震、王立群:谁文化根底深?
- 女大学生嫁给文盲老农民,父亲小说里的情节,成了女儿真实的生活!
- 古时候青楼里的“行内话”,如今成行业用语,大学生天天挂在嘴边
- 于丹不愧是“国学大师”,她享有一个特殊待遇,连马未都也没资格
- 潍坊科技学院在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实现新突破
- 大学生书画协会送春联啦!
- 陈丹青评价于丹是个“神父”,于丹和易中天真是二三流学者吗
- 创意十足!黑龙江省大学生冰雕比赛圆满落幕
- 大学生眼中胡刚毅的诗歌:诗中有乾坤 文中见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