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什么意思?


 不立|“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这四句话是民间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集思广益的处世智慧。
当然如果一定要找出处的话,还是找得到的。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句子“慈不掌兵”,出自明朝儿童蒙学读物《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集结了中国从古到今(明朝)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作《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也就是说,这本来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语录,其中有“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两句话。这两句话的真实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们乡里民间流传的一些处世哲学金句。
 不立|“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在万历年间,文士杨素总结古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经验之谈,在加注《增广贤文》时,增补为六句话:
仁不行商、义不守财;
情不立威,善不居官;
慈不掌兵、柔不监国。
这就很明显地进行了职能领域的区分。前两句说行商,中间两句说当官,后面两句说将相。
至于为什么变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很明显是民间对杨素的这六句又进行了再加工。
对于老百姓来说,“监国”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无益,因此删掉不讲。而“行商”,虽然在“士农工商”中排名最末,但是在民间自发的商品交易是普遍的,虽然有大商人的为富不仁,但也有小商人的诚信为本,所以估计很多人也不爱听,因此不提也罢。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是最早定型并被《增广贤文》收录的,自然有其民间理论基础,在去除杨素对这一谚语的文人化处理之后(保留了老百姓认可的新增“情不立事,善不为官”),这一俗语就正式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把“立威”改成“立事”,“居官”改成“为官”,一是更贴合百姓生活,二是更加口语化。
只有流俗的,老百姓认可的才能真正成为谚语,流传下去。
 不立|“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那么这几句话有没有道理呢?
当然是有道理的,古人也是人,总结出来的观点虽然有时代局限性,但是同样有很多经验是跨时代而存在的,特别是关于人性的观点。
“慈不掌兵”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有云: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对待士卒们优厚却不能差遣,深爱他们却不能命令,违抗军令却不惩处,就好像骄纵的熊孩子,是不能用来与敌人作战的。
“慈”的特征就是慈祥,溺爱,没有原则地迁就、放纵部下,自然会导致军令不行、威严不立,士气不佳,谈何领兵打仗?
当然这并不是提倡严苛对待下属,要有仁爱之心,但是不能有慈爱之心。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当然就不能掌兵。
不立|“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什么意思?
 不立|“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因为孙子前面还有两句: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只有将士卒看做自己的婴儿、爱子,士卒才会和你赴汤蹈火、生死与共。
这里的“慈”是指过度的仁慈,没有原则的溺爱,并非俗语中简单理解的就是要大棒立威。
“义不掌财”也很好理解,因为有个成语“仗义疏财”,你因为讲义气把自己的财都给疏了,当然是个败家小能手,谁会真正让你去掌管财政大权?那还不把家底赔个精光?
“情不立事”,其实和“慈不掌兵”差不多,是指性格柔弱者(情)优柔寡断,无法在大事来临之际分清是非,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