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事情是这样的:郑庄公为了对付共叔段,很长一段时间顾不上入朝协助周平王处理朝政。周平王没办法,就把朝政交付给了虢国国君虢公,不知不觉地冷落了郑庄公了。郑庄公这边缓过气来了,埋怨周平王只顾信任虢公,不把自己当回事。周平王及时作出了解释,为了消除“误会”,他主动把太子孤送到郑国去居住,以示对郑国的信任。郑庄公破涕为笑,作为回应,也把郑国的公子忽送到周朝居住。这样,天子和诸侯之间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互换人质。这在孔子他们看来,这君不君,臣不臣的,真是乱了套了。不用说,郑庄公这么做,属于大逆不道。但更过分的事还在后头。周平王在公元前720年驾崩了,一直在郑国当人质的太子孤返回了京城,继承了王位。谁也没有想到,太子孤命薄,王位还没坐暖,他就挂了。那么,就轮到孤的儿子姬林继位了。这姬林就是周桓王了。周桓王认为父亲的死,都是郑庄公给害的。他认为,父亲如果不是在郑国当人质吃了太多的苦头,是不可能这么早就离世的。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他恨上了郑庄公。少不更事的周桓王越想越气,最终热血上涌,脑袋发昏,宣布解除郑庄公在朝中的政务,转手把朝政都交给了虢公打理。郑庄公身为一代雄主,没来由地吃了这个哑巴亏,气得不行。但人家周桓王贵为天子,他也不敢怎么着,只能另外找地方泄愤。说来也巧,宋国、卫国作乱,而郑国之前和宋国也有过过节,郑庄公因此把目光投向了宋国。他就点起兵马,假借周桓王的名义,“以王命讨不庭”,大举讨伐宋国。打着周桓王旗号的郑庄公,得到了齐国和鲁国的支持,很快攻破了宋国,逐杀了宋国的国君宋荡公,另立了公子冯为宋国的新国君,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宋国。郑庄公大大地出了一口气,满意而归。但是,周桓王听说郑庄公假借自己的名义去打人扬威,不干了,先是下令撤去了郑庄公左卿士的职位,后来又征调起蔡、卫、陈三国前往征讨郑庄公。
文章插图
按照过去的老规矩,天子亲自带着诸侯国的军队前来问罪,那么,作为诸侯国的一方,就必须赶紧认错了。但郑庄公不肯受这样的窝囊气,整军迎战。于是,周、郑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开战了。刀枪无眼,周桓王在混战中被射中了一箭,大败而还。至此,周王室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圣形象被破坏了。诸侯问鼎,群雄争霸的局面由此纷至沓来,春秋大混战宣告开始。这让孔子等人气急败坏。在孔子的心目中,夏、商、周三代是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他曾经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夏、商、周三代的美好之处在哪儿呢?《论语·颜渊》中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你做你的君主,他做他的臣子,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臣不得与君争,各安天命,各自认清自己的位置,都规规矩矩,父亲就是父亲,儿子就是儿子,二者不能交换,社会的等级名分一律都不要变动,彼此都与世无争,那么就天下太平了。不难看出,要社会的等级名分一律都不变动,只是孔子一厢情愿的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文章插图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是运动的。西周末期,中国奴隶制度行将崩溃、封建制度蓬勃兴起,郑庄公对抗周王室,不过是反制约的表现,和其此前平定共叔段的叛乱一样,都是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表现。可以说,郑庄公的所作所为,是独立个体要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新的一统天下的主观需要,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乃是大势所趋的大历史潮流。孔子等人缺乏这样的历史观,只能“礼乐崩坏”的痛哭中,把一腔怨气撒向了第一个挑战周王室尊严的郑庄公。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郑庄公就被诅咒成为了“古今大恶”之人了。
推荐阅读
- 一代儒将诗意雄安
- 寇准作为一代名相,为什么结局却这么凄凉
- 看一代名僧,婉拒一代才女
- 玄幻:我命由我不由天,一代牛人穿越异界看其如何踏上异世巅峰
- 作为一代帝王喜爱作诗,一生作诗上万首,为何纳入课本的却不多
- 一代词帝悲情的亡国之痛,却因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引来杀身之祸
- 那一代立志“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唯一无法战胜的是权力
- 降龙十八掌的断层,为何一代不如一代?秘密终于被揭开!
- 方腊部下小将金节,怕死投降宋江,随岳飞大破金兀术,成一代名将
- 木匠出生,草根逆袭,最终成为一代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