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一代雄主为何背上了千古骂名说说被孔子他们骂惨了的郑庄公

你们觉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看法~娱乐圈就是一个“大染缸”,你想变成什么“颜色”,自己或者别人帮你调色!好了,话不多说,咱们直接看接下来的精彩吧!
 郑庄公|一代雄主为何背上了千古骂名说说被孔子他们骂惨了的郑庄公
文章插图
与齐、晋、燕、楚等老牌诸侯国相比,郑国的诞生时间晚得多。它是周宣王于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把郑地封给了弟弟友,这才正式建国的。友,也就成为了郑国的第一任国君——史称“郑桓公”。这里特别说明一下,郑桓公的“桓”是他死后获得的谥号,是个美谥;郑桓公的“公”,是他生前的爵位。根据《左传·昭公十三年》中“子产曰:‘郑,伯男也。’”的说法,郑国的本爵其实是“伯男”。之所以称郑桓公为“公”,按照陈恩林先生所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中的解释,是“畿内伯……入为天子三公王朝卿士的,就称‘公’”。即郑桓公属于“天子三公”的“公”。他这样的公爵只限于一身一世,他的后世子孙必须恢复本爵。当然,陈恩林先生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里面也提到了,“公”虽然是一种爵位,但在诸侯国内,国君无论是什么爵位,都是可以被尊称为公的,那是一种尊称。不过,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孙子郑庄公的“公”可不是尊称,他俩也都是“天子三公王朝卿士”。史家因此称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这爷孙仨为“郑氏三公”。既然郑庄公的生前爵位也是“公”,为何《左传》总是左一句“郑伯”,右一句“郑伯”地称呼他?这是故意的。把郑庄公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不过是要表达出对他的谴责和批判。
 郑庄公|一代雄主为何背上了千古骂名说说被孔子他们骂惨了的郑庄公
文章插图
作者还在《左传》记录的第一件大事“郑伯克段于鄢”里,明白无虞地解释了这六字的别有用心。原文为:“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意思是说:“段”虽然是郑庄公的亲兄弟,但他的行为不配称弟,所以无须标明他是郑庄公的兄弟;对郑庄公不称“公”而称“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克”字本是指两敌对势力之间的相生相杀,不应该用在兄弟之间,但他们兄弟犹如仇敌,所以用了“克”字。“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的考究和安排,并不是《左传》的独创,更不是《左传》的首创,而是来源于《春秋》。《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春秋》作注的史书,称“春秋三传”。据传,《春秋》为孔子所作,所谓“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也。其寓褒贬于直叙之中,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故有“春秋笔法”之“微言大义,一字褒贬”之说。“郑伯克段于鄢”的整件事在《春秋》中仅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话带过。《左传》则为我们详细记述了事件本末。话说,郑伯是郑武公夫人武姜所生的嫡长子,取名“寤生”;段是武姜生的嫡次子,又名“共叔段”。武姜喜共叔段而恶寤生,多次劝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理会,而按照周礼的“嫡长继承制”,坚持立寤生为太子。郑武公死,14岁的太子寤生继承君位,即郑庄公。武姜要求郑庄公把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封给自己心爱的幼子共叔段。郑庄公考虑到制邑地势险要,生怕共叔段守不住,让母亲另外挑选。武姜于是另选了京邑。郑庄公就把京邑封给了叔段。大夫祭仲觉得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合礼制,强烈反对。郑庄公无奈地说:“这是母亲武姜的要求,我不敢反对啊。”祭仲说:“你把这么大的封邑给了叔段,一旦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就难以控制了。”郑庄公安慰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叔段的势力果然增长得很快,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邑都倒向了他。公子吕向郑庄公报告说:“叔段的势力快要赶上国君了,一个国家是不能有两个国君,您快想办法除掉他呀。”郑庄公黯然回答说:“不用除掉他,他会自己灭亡的。”但共叔段并没有自己灭亡,势力继续膨胀,一直延伸到了廪延(当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公子封担心得不行,说:“快点动手吧,不然局面会难以收拾。”郑庄公摇头说:“他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一定会灭亡的。”然而,共叔段整顿好兵马,密约母亲武姜为内应,悍然起兵了。郑庄公侦知共叔段起兵的日期,先下手为强,发兵讨伐共叔段。共叔段大败,逃回京邑。郑庄公乘胜进攻京邑。共叔段守不住,逃往鄢邑(在今河南许昌鄢陵县北)。郑庄公继续攻打到了鄢邑。共叔段再败,逃亡到了共国(今河南辉县)。这样,共叔段之乱被平定了。郑庄公恼怒于母亲武姜的偏心眼,命人把她安置到城颍(当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对天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是,他很快就反悔了。一年之后,在颍考叔的建议下,郑庄公“掘地见母”,和母亲和好如初。事件就是这么一个事件。《公羊传》把《春秋》这一“克段”之隐义阐发得更加明显,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谷梁传》也说郑庄公除共叔段是“处心积虑”。其实不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春秋三传”把郑庄公说成是阴狠毒辣的野心家,在孔子的引导下,后世几乎一致把郑庄公认定为阴险狠毒、奸诈虚伪、睚眦必报之徒。东汉大儒杨震大加指责郑庄公,说他“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南宋人吕祖谦在《春秋左氏传说》骂郑庄公是“古今大恶”,说他对共叔段采用了“钓鱼执法”的手段,强词夺理地说什么“钓者负鱼,鱼何负于钓?猎者负兽,兽何负于猎?庄公负叔段,叔段何负于庄公?”直把郑庄公骂得狗头喷血。清人吴楚材、吴调侯沿袭前人之说,骂郑庄公“以兵机施于骨肉,真残忍之尤”。蔡奡的话尤其恶毒,说:“忍哉寤生!幽母杀弟,狡狯性成,流秽青史。”马骕甚至说郑庄公乃是“千古罪人”,大有一锤定音之势。实际上,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根本就是一个死结。像郑庄公与共叔段这种为争夺君位而上演的骨肉相残的惨剧,在历史上真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远的不说,就说在郑庄公所生活的时代,晋国曲沃翼城之争也已经悄然上演了。后世唐朝的“玄武门事变”,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九龙夺嫡”等等,更是把这种斗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一味责怪郑庄公“失教”,没有教导好弟弟,其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痛。满口胡柴郑庄公“以兵机施于骨肉”,实在苍白无力。话说回来,为什么自孔子而后的历代儒家名人如此不待见郑庄公呢?究其原因,郑庄公”幽母杀弟“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郑庄公后来起兵对抗了周桓王,还胆大包天射伤了周桓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