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印石篆刻里的中华文化

2020年12月4日刊|总第2343期
从书法篆刻到金石印学,从西湖孤山到江南士大夫,百年来风云变幻,而西泠印社仍坚守着,成为中国人文话语体系中绕不过去的一个文化刻度。
本周,纪录片《西泠印社》播出五六集《兄弟》《刀法》,讲述西泠印社人的兄弟情谊与篆刻刀法的守正与革新。
 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印石篆刻里的中华文化
文章插图
在前四集,我们认识了西泠印社的创社四君子和众位大家,从金石大师王福庵、吴昌硕再到第二任社长马衡,既有君子的风骨、也有大师的智慧与才学。而《兄弟》《刀法》继续从“人”出发,描摹西泠印社过去与未来的故事。
孤山不孤,体会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价值
纪录片对人物的描摹是具体而详实的,以人物命运为轴,再现文人志士的行动场域。如《兄弟》一集以人物的命运为起点,展开西泠印社这幅时代画卷,刻画西泠印社代际之间的兄弟情谊。
李叔同变为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丁辅之有关,他在丁辅之的介绍下到虎跑寺断食,治疗神经衰弱症,见效后便在虎跑寺剃度出家;江南富家子弟葛昌楹得到社长吴昌硕的刻印“西泠印社中人”,后来这六个字也成为社员的通关文牒;社员张大千与方介堪在动荡时局里几十年的友谊,成就了“张画方印”的佳话。
后辈得益于前辈的照拂,书画离不开印章,西泠印社里的人,得以凝结在一起。
 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印石篆刻里的中华文化
文章插图
出家前的李叔同捐赠93方印章,封于石壁;70岁的葛昌楹,为西泠印社复社捐赠出珍藏的明清印章43方;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在建国后给予西泠印社重生。可以说,西泠印社不单是对篆刻技能的探讨、对名家印石的珍藏,他们更关注文化、关注君子之道,关注担当之道。
大时代浪潮中,他们对书法篆刻的保护与传承,不是时局的逃避者,而是某种意义的“振臂高呼”。在金石的方寸世界中,他们立足于孤山,却又不止于孤山。孤山成为西泠印社所代表的江南文人士大夫文化的实体阵地,一代代社员们对金石篆刻的传承与守望,恰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百年西泠,重构东方山水的美学空间
作为人文类纪录片,《西泠印社》以影像写实,以镜头渲染氛围。
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印石篆刻里的中华文化】一方面展现山水草木、书画古墨、金石印章等“物”的美,另一方面借由老照片与画像,再现李叔同、丁敬、葛昌楹等大师的风雅与温润。与此同时,纪录片在景物拍摄、构图上有非常细腻的巧思。西泠印社坐落在杭州西湖边的孤山,纪录片以景烘托氛围,展现江浙风物之美,传递西泠印社文人的优雅与智慧。
 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印石篆刻里的中华文化
文章插图
片中也有不少意境绝美的空镜头,比如西湖、荷花、银杏、竹子、树影等物,与西泠桥、孤山北麓、石阶等共同营造出江南写意之美。再如无人机航拍与微距摄影结合,从孤山全景到印章方寸世界,一大一小的视觉空间里是人、是金石,更是文化与道法。
在此,纪录片也将西泠印社的社员们谈天说地、赏玩金石的周边环境交代清楚,在此文人形象与山水意象浑然一体。所谓的西湖十景,从霞至、风吹、钟鸣、花开到莺啼、月映、雪融、鱼跃、云起、影动,西泠印社的艺术文化与中国文化意象在此重合,孤山符号也成为中国印学文化想象的句点。
 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印石篆刻里的中华文化
文章插图
正如片中所说,琴棋书画、金石篆刻之间,能安顿人心。纪录片在讲述西泠印社的人与物时,也将文人的艺术审美、金石印学的古朴气质展现出来,由表至里地传达西泠印社背后的东方神韵,让观众在纪录片中感知美,传承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