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泠印社》:在纪实光影中探寻文脉传承之道

借助纪实影像和融媒传播,人文纪录片《西泠印社》在刻画和解读西泠印社百年历程的过程中,传承国学文化,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近日,随着六集人文纪录片《西泠印社》的播出,中国印石艺术领域的巅峰代表——西泠印社和印社中人,借助纪实影像和大众传媒的力量,为当代观众铺就了一条通往金石艺术世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曲径幽道。
 文化|《西泠印社》:在纪实光影中探寻文脉传承之道
文章插图
“诗书画印”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长久以来,“诗、书、画”都因名家辈出而各领风骚,相较之下,“印”则不被大众所熟悉。这一次,影片在对西泠印社百年传承脉络的展现中,既普及了关于印石艺术的点滴细节,也摸索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故事:从年轻人开始
这是关于一群年轻人的故事。相较于两年前,带有先锋实验性质,追求独特影像美学风格的《孤山路31号》,《西泠印社》更多地回归到对人物故事的讲述上,以一代代印社中人的命运来结构内容。
聚焦人物命运是《西泠印社》的叙事核心。从创社的“西泠四君子”到一代大师王福庵,从首任社长吴昌硕到第二任社长马衡,从看破红尘的李叔同到浙派篆刻鼻祖、西泠八家领袖丁敬。正是这些今日的先贤、昔日的少年,和他们与金石印学、与时代浮沉、与民族大义之间的动人故事,成就了西泠印社不绝的文脉传承。
 文化|《西泠印社》:在纪实光影中探寻文脉传承之道
文章插图
传承,或许是《西泠印社》所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念,因为正是在一代代印社中人的薪火相传和积累创造中,才成就了西泠印社今日独步海内外的超然地位。比如在第一集《君子》中,“创设四君子”在创办印社后,先后陷入与盛宣怀的地产之争、宋美龄的合并提议、抗战期间日寇入杭等种种险境,每一次都是倾覆之险,但都在坚持和智慧中一一化解。凛凛君子风骨的背后,是对艺术传承的执着,更是对中华文字魅力的高度认同和对文化传承的价值坚守。
 文化|《西泠印社》:在纪实光影中探寻文脉传承之道
文章插图
这种传承不仅是时间上的积累和创造,更有空间上的传播和扩散。如第三集《师父》中讲述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只收过一名日本弟子河井仙郎,河井仙郎学成之后再传弟子,其书画艺术至今已成日本正宗;在第四集《衣冠》中,法国人龙乐恒和日本女书法家大门玉泉都对西泠印社推崇备至,西泠印社的艺术价值得到国际公认,它也犹如一个小小窗口,映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传播:用融媒思路打造
从播出效果来看,这一回,“西泠”不仅“不冷”,而且还获得了热烈的反馈。其实,在项目启动之初,作为总导演的许继锋曾担忧过,会不会由于内容小众专业而显得曲高和寡,不被观众接纳。为此,他们提出了“西泠不冷”的概念,将新媒体思维贯穿创作和传播的全过程。
播出之时《西泠印社》突破了主创平台“自制自播、单屏传播”的传统路数,改由浙江卫视和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B站等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同时进行全媒体内容分发,在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均上线了短视频,与网友实现互动。
 文化|《西泠印社》:在纪实光影中探寻文脉传承之道
文章插图
本片的高颜值海报也成为一大“吸粉”利器。从先导、概念、定档,到分集、海外、追剧日历……琳琅满目的海报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也通过新潮有趣的展现方式拉近了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另外,随着霍尊演唱的主题曲《湖山记》的网络热播,也有力推升节目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