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镜像|今井凌雪楚帛书形式研究

今井凌雪,名润一,日本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1922年12月生于日本大阪,2011年7月26日逝世,享年89岁。日本立命馆大学毕业。师事辻本史邑、中谷釜双,曾获日本书艺院展特别赏、朝日书道赏、关西综合美术展读卖赏、文部大臣赏。在中国曾担任西泠印社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兼职教授、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著有《关于王羲之书法传承的两面性》《书谱》《书法艺术和汉字》等论文和著作。
今井凌雪先生的篆书,尤其是简帛篆独具特色,本文拟就其艺术特色做一分析研究,并探讨其书风成因。
今井先生对古文字怀有敬畏之心,作品用字极为严谨,遵循《说文解字》“六书”的用字规律,还受到日本文字学家白川静的影响,字法来源有依据,但又绝不是原样照搬,走的是取舍、融合的道路。在遵循大篆、小篆文字基本规矩的基础上,将大篆、小篆笔意巧妙地融注到简帛的书写状态中,大篆里有简帛,简帛中有大篆;楚简帛书没有的字则借鉴大篆,继而再借鉴小篆,融合融通,天衣无缝。
“草化”是使篆书艺术产生深刻变革的一种创作思想,融入草书的笔意是今井先生篆书的又一大特点。在创作中将行笔速度适当加快、用笔不拘细节,表现出映带牵丝的行草书技法,以“书意”带动“笔势”的草化,打破篆书封闭的结构,使其兼有接纳和互融特质。在字形上进行艺术化的夸张、变形、写意处理;用笔不再固守均衡整齐之态,藏锋与露锋交错、块面与点线对比、枯笔与浓墨映衬,强化画面张力;在气韵上可更接近于草书“达其性情”的特性。
一、临摹的变通性
中国人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追求形神兼备。今井先生临习楚帛书,是在追求形与神的完美统一。楚帛书字形很小,临写时须放大数倍,这并非是简单放大字形的问题,实质上综合考量作者笔墨的运用和转换能力。我们看到的今井先生临作,纯以金文的笔法,塑造线形和结构。线质古拙、挺劲、鲜活、生动,抑扬顿挫,富有个性魅力,出手不凡,纯乎意临,融入个性化创造,堪称借古开今、推陈出新的成功例证。
二、笔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篆隶笔法主要是中锋和藏锋,今井先生的篆书笔法则不拘一格,有许多别人没用过的新方式。在今井先生的笔下,笔锋的中、侧、擦、扭、曲、翻、转等诸法皆备,其丰富的变化和表现力令人应接不暇,可谓前无古人。笔势运行娴熟自如,以意驭笔、随字赋形、拙辣生涩、异趣横生。用笔上方圆兼备,外方而内圆,以求浑厚凝重,又将涨墨、劲涩之笔熔铸一炉,培植以苍辣、遒润的内蕴,不时施以轻重、浓涩、疾徐的节律变化。从书作的整体气象看,今井先生似乎在追求一种奇倔苍茫、恣纵疏宕却又合乎中庸思想的审美境界。
今井先生从简帛书中观察到“书写速度”这一被传统篆书所忽视的问题。他的用笔借鉴了行书甚至草书的用笔技法,如同兵家布阵,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收放,一任自然。在笔画的交接、转折处理上尤为讲究,虚虚实实,虚搭、实搭交替运用,令字形轻松率意。
西泠镜像|今井凌雪楚帛书形式研究
文章插图
三、造型的丰富性
今井先生在简楚帛书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将简帛书里有一些讹变或结构欠佳的文字字形舍弃不用,代以大篆或者小篆字形,将其改造调整成简帛风貌,显露出很强的整合驾驭能力。这一点或许不符合文字学的统一性原则,但以书法审美和创作的视角来考虑,是无可厚非的。
在造型上赋予丰富的变形和转换,例如:不对称、虚接、错位、断开、变形等手法交叉运用,以此营造新的空间布局、笔线的交替、虚实构成等多变的艺术效果。
具体到单个字的造型上,变化极多。一个字的长短大小、高低收放、繁简疏密,墨的浓淡枯湿,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些对称的篆法,有意将对称的结构错位或变形,写成不对称的形状,饶有趣味,展露出独特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