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韩逊:两代保边州 生祠受香火 | 五代十国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时拾史事】原创内容 , 未经账号授权 , 禁止随意转载/作者陈华
这哥儿们是地道的灵州土著 , 本来在朔方军府中做牙将(一说当列校) , 一直干得好好的 , 不仅投胎很正 , 而且人缘不错 。赶上唐末乱起 , 州中将士公推其为朔方留后 。这哥儿们上位后 , 立即上表唐昭宗李晔 , 决心死保灵州 , 使其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 。后来的事实证明 , 这哥儿们说话算话 , 愣是在这片黄土地上 , 败吐蕃 , 破强敌 , 通河西 , 兴水利 , 阜民生 , 使灵州成为众望所归的"塞上江南" , 当地百姓为其建立生祠 , 居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此后 , 他们父子两代三人戍守边州 , 保境安民 , 颇有治绩 。他就是后梁朔方节度使、颖川郡王韩逊 。
黄河百害 , 唯富一套 。这句家喻户晓的话道尽了中华母亲河——黄河对河套地区的偏爱 。然而 , 由于黄河的水量丰欠变化不定 , 河套地区所辖范围也不时波动 。清朝道光年间的何丙勋在其《河套图考》序中指出:"河流自西而东 , 至灵州西界之横城 , 折而北 , 谓之出套 。北折而东 , 东复折而南 , 至府谷之黄甫川 , 入内地迂回二千余里 , 环抱河以南之地 , 故名曰河套 。"序中所指的河套平原主要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南部 , 当地可谓是"尽地利之教"的风水宝地 , 尝尽了诗人臧克家笔下"黄河所给的甜头" 。
五代十国|韩逊:两代保边州 生祠受香火 | 五代十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与河套接壤的灵武(古称灵州) , 作为朔方军的治所 , 同样沐浴着黄河文明的恩泽 , 傲然守护着这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的沃土 , 见证了盛唐文明的荣辱兴衰 。唐肃宗李亨曾在这里树起过平定安史之乱的烈烈皇旗 , 中兴名次郭子仪也从这里指挥军队毅然踏上平叛的生死征途 。此后 , 从这里走出过无数强兵猛将 , 用辉煌的战绩续写下大唐不屈的荣光 。
唐末至五代 , 这里同样出了一个纠纠武夫 , 他安靖地方 , 镇抚百姓 , 和辑异族 , 移风易俗 , 将这里重新打造成一方让人艳羡的乱世桃源 。他就是残唐、后梁朔方节度使、颖川郡王韩逊 。一个不怎么起眼 , 却能在乱世之中造福一方的土著军人 。
乱世雄起割据朔方
隐在黄河腹地的灵州 , 对于信息不畅的中原百姓来说 , 俨然是远在天边的存在 。因此 , 韩逊和他力保的灵州 , 在那些连中原的历史都说不太清的史家眼里 , 实在是个鸡肋 , 所以关于韩逊的史籍实在少之又少 。比如 , 贵为郡王的韩逊在新旧唐书中居然都没混上一个"传" , 而且还落了个生年不详 , 唯一能够搞清的只是他是货真价实的灵州土著 。
朔方历来是中土名士眼中的北荒之地 , 似乎不产别的 , 只出边城军将 。韩同学就是一个响当当的灵州军户 , 且沾了土著朔方韩氏的光 , 当上了韩大帅的亲随牙将 , 也有人说他是"灵武列校" , 反正就是一个不太起眼的中级军官 。不过 , 这哥儿们本着"好汉护三村 , 好狗护三邻"的朴素乡土观念 , 和自己的同袍乡亲们处得都很融洽 。这样一来二去的 , 韩逊也积攒下不少人望 , 收了不少小弟 。事实证明 , 这在乱世之中比家有千金靠谱得多 。
五代十国|韩逊:两代保边州 生祠受香火 | 五代十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朝末年 , 随着由黄巢起义引发的大动乱不断向帝国的边陲扩展 , 天高皇帝远的朔方也变得动荡起来 。这个时候 , 灵州出现了两任韩姓节度使 , 一个是在公元885年至891年间掌印的韩公 , 一个是在公元892年至899年间秉政的韩遵 。笔者只查到两人是父子相继 , 其它的便很难考证了 , 而且 , 此二韩虽然遭逢乱世 , 但终其两生 , 仍然身在残唐 , 故此不作五代豪杰考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