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文章之美
“序”本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既可以叙事 , 也可以展开论述 , 抒发个人情怀 。就《兰亭序》而言 , 除了书法艺术精湛之外 , 其序文的用词与论述 , 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 堪为经典名篇 。1、文词之美 。对于《兰亭序》的文章内容 ,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 即便是当今小学生也能随口吟诵出一些其中的名词佳句 , “永和九年 ,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 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 修禊事也 , 群贤毕至 , 少长咸集……”、“是日也 , 天朗气清 , 惠风和畅……” 。可以说《兰亭序》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书法艺术上的匠心独运 , 其文章的用词一样精美凝练 , 写作手法之高超 , 对仗之工整 , 读来非常朗朗上口 ,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乃至当代一些音乐创作者 , 还把《兰亭序》谱上旋律 , 唱诵出来 , 将《兰亭序》搬上了舞台 , 给人以全新的艺术视听享受 。2、境界之美 。《兰亭序》全篇平实舒缓 , 叙事详实 , 情感虽有起伏 , 然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开大合 , 长歌当哭的天壤落差 , 更没有像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样汹涌澎湃 , 激荡心弦的词句 , 如同一曲《高山流水》 , 清丽高雅 , 舒缓动听;又似一位老友在谈论人生感悟 , 款款言说 , 娓娓道来 。“采菊东篱下 , 悠然现南山 。”品读《兰亭序》 , 不禁会让人想起和王羲之同一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 。如果说陶渊明给人呈现出的是归隐田园的乡间惬意之美 , 那么王羲之的《兰亭序》则给人以寄情山水 , 幽玄清虚之境 。此外 , 在王羲之之前 , 西晋的巨富石崇曾写过一篇《金谷诗序》 , 其文辞瑰丽 , 极尽奢华 。两者相较 , 虽有相似之处 , 然而其境界显然《兰亭序》更为高远 。宋苏轼也评价说:“兰亭之会或以比金谷 , 而以逸少比季伦(石崇) , 逸少闻之甚喜 。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也;季伦之于逸少 , 如鸱鸢之于鸿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自然之美
说到自然之美 , 相信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自然而然”、“道法自然”这些词汇 , “自然”这个概念本源自道家哲学 , 给人以清微淡远 , 不求刻意之感 。力追师法自然造化 , 崇尚艺术自然之美 , 这也是古今书法家们 , 在精神层面不断追求的更高境界 。1、环境之自然 。我们不妨大胆的展开想象 , 在当时那个“群贤毕至 , 少长咸集 。”的氛围里;在周围满是“崇山峻岭 , 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流觞曲水”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中 , 再加上天公作美 , 原本烟雨江南的三月 , 出现难得的“天朗气清 , 惠风和畅”的好天气 。此情 , 此景 , 此境 , 是何等美哉 , 乐哉 , 快哉 。换做谁 , 或许都想唱一唱 , 写一写 , 跳一跳 , 唯有歌之 , 乐之 , 书之 , 方能契合这不可多得的“天时地利人和” 。正是在这种“天人合一”般的特定环境中 , 又有美酒佳肴的催化 , 可以说这一切的环境因素 , 为《兰亭序》的诞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即兴之自然 。大家不要忘记 , 《兰亭序》是王羲之借着酒劲儿 ,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 即兴书写的一篇书法手稿 。其并非是先精心练习好多遍才书写而成的 。也就是说 , 《兰亭序》不是一篇为了创作而创作的书法作品 , 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 是“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产物 , 从本质上已超越书写本身的束缚 , 达到超然物外 , 心神合一 , 这其中的玄妙之意 , 虽然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 然而一切都尽在其间 。因此 , 即使《兰亭序》有一些涂抹 , 也不会影响王羲之一流的书法水平和似有神助的神来之笔 , 相反 , 更能映衬出王羲之率真不拘小节的性格 。据说 , 王羲之后来又重新书写了几遍 , 然而结果不尽人意 , 再也找不到当时书写的感觉了 。这是因为早已时过境迁 , 当时的那种感觉已不在了 。纵然再书 , 然神采气韵已不同以往 。当然 , 我们必须还要说明一点 , 王羲之的这种即兴书写 , 是基于自身超凡的天赋 ,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过硬的书法功力 , 如果没有这些因素作为基础 , 再怎么即兴也难以写出动人的佳作美篇 。3、情感之自然 。《庄子》有言:“不精不诚 , 难以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 , 强怒者虽严不威 , 强亲者虽笑不和 。”可以说大凡传世的书法作品 , 除具有高超的技法之外 , 还有一份至真至诚的情感贯穿其中 , 或悲或喜 , 或愁或忧 , 或豪放或婉约 , 这样的作品才会独具生命力 , 即使历经千年 , 也一样能与时人引发心灵的共鸣 。《兰亭序》开篇情感比较平稳内敛 , 其书法相对规整 , 字形近乎楷书 。随着词句的变换 , 书随文转 , 情随意动 , 其情感开始出现起伏 , 纤丝映带开始多了起来 , 字形也更为灵动 。到“仰观宇宙之大 , 俯察品类之盛 , 所以游目骋怀 , 足以极视听之娱 , 信可乐也 。”此时的情感和心境 , 明显能感受到了那份升华和开阔 。再至“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若合一契 , 未尝不临文嗟悼 ,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 亦犹今之视昔 , 悲夫!”能深刻体会到此时王羲之的情感和心理矛盾已达到焦灼之境地 , 对生死的认知 , 对人生的感悟 , 对岁月的挽怀之情 , 尽在其中 。此时序文里的字亦是有列无行 , 错落明显 。再到“故列叙时人 , 录其所述 , 虽世殊事异 , 所以兴怀 ,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 , 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情感至此 , 王羲之并没有临文涕零 , 也没有牢骚满腹 , 而是哀而不伤 , 回归理性 , 给序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时光虽已隔1600余年 , 然每读至此 , 倍感意味深长 。真可谓:年少不识《兰亭序》 , 读懂已是不惑年 。想想亦是如此 。纵观历代传世名帖 , 都是其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 可谓悲愤欲绝 , 肝肠寸断 , 家仇国恨融于笔端;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 孤寂压抑 , 伴着寒食节的冷雨落花 , 更显得愤懑寂寥 。
推荐阅读
- 曾国藩: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 在赣南,喜迎新年少不了定南瑞狮
- 年少只爱林黛玉,中年方懂宝钗难
-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除了诗词歌赋就没有别的作为了吗?
- 鲁迅之母鲁瑞:年少读书放足,中年亡夫育子,一人撑起没落家庭
- 年少只爱左宗棠,中年方懂曾国藩
- 此人大字不识一个,写了一首诗,却流传上千年!
- 张三丰年少成名,郭襄为何看不上他只因他有个缺点被世人嘲笑
- 李白年少时拍此人马屁,被拒后称为千古佳话,马屁之词传千年
- 王熙凤出身于四大家族,其家世显赫,为啥却不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