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年少不识《兰亭序》,读懂已是不惑年

年少不识《兰亭序》 , 读懂已是不惑年 。
——漫谈《兰亭序》之美
纵观历代法书碑帖 , 若论其出镜率之高 , 知名度之大 , 影响力之广 , 经历之传奇者 , 非《兰亭序》所莫属 。
诗词歌赋|年少不识《兰亭序》,读懂已是不惑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千百年来 , 《兰亭序》的光芒如日月一般照耀千古 , 又如一颗牢牢镶嵌在中国书法艺术桂冠上璀璨的宝石 , 熠熠生辉 , 独放异彩 。其盛名远远超越本身是一幅书法作品 , 乃至已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一种文化信仰 ,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作者王羲之 , 更是被尊为“书圣” , 其文化形象 , 早已深深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
《兰亭序》的美 , 美的如诗如画 , 如梦如幻;美的让人心神向往 , 美的让人难以自拔 。现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浅略阐述 , 仅供大家参考 。
诗词歌赋|年少不识《兰亭序》,读懂已是不惑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书法之美
一说到书法之美 , 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字写的好看 , 那么这个好看 , 又该是怎样一个形象和标准呢?“龙跳天门 , 虎卧凤阙”、“尽善尽美 , 其惟王逸少乎!”这两句话 , 分别是梁武帝萧衍和唐太宗李世民 , 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度认可与完美评价 , 仅从两位古代著名帝王这些许词句中 , 就足以感受到王羲之书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神圣风貌 。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 , 农历三月三日上巳时节 , 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位雅士文友 , 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雅集活动 。其间 , 临水品酒 , 兴怀赋诗 , 畅叙幽情 。活动结束时将所作诗词汇集成册 , 众人推举王羲之即兴为诗集作一篇序文 , 这就是《兰亭序》的由来 。诚然 , 我们实在无法穿越到一千六百年前 , 去亲身体会那个高规格的雅集盛会 , 更难以去亲眼目睹王羲之在微醺状态下 , 席地而坐 , 手执鼠须笔 , 落墨蚕茧纸 , 悠然之间 , 刷刷点点 , 字字珠玑 , 跃然纸上的那份顶尖的艺术盛宴 。我们唯有借助现代科技 , 将下真迹一等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史称神龙本) , 高清影印放大 , 观赏阅读 , 临摹品味 , 进而以窥书圣笔墨之风姿神韵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对《兰亭序》有过这样一段评价:“《兰亭序》草 , 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 , 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摹写或失之肥瘦 , 亦自成妍 , 要各存之于心 , 会其妙处耳 。”1、笔法之美 。细细品来 , 《兰亭序》具有笔健、字美、心闲、神妙等诸多鲜明特点 。多年来 , 随着临摹学习《兰亭序》的时间不断推移和深入 , 愈发感到王羲之的运笔技法着实细腻至微 , 精熟之至 , 似有神助 。试以“山、峻、茂、林”等字为例 , 不难看出《兰亭序》起笔多露锋 , 时有虚尖儿贼毫出现 , 更显细微之妙趣 。中锋为骨 , 侧锋取妍 , 使转交替 , 刚柔相济 。笔力劲健 , 顿挫精准自如 , 时而凌空回旋 , 时而俊逸消散 , 纤丝映带 , 环绕灵动 , 笔画似幽兰沃叶 , 妙趣横生 , 俊美之极 。2、结字之美 。《兰亭序》字形美而不媚 , 精妙绝伦 , 潇洒飘逸 , 正欹相生 , 高低错落 , 极具变化且相较前贤书作 , 更是别出新意 。在王羲之以前 , 书法大都呈古拙朴茂之状 , 如三国皇象《急就章》、西晋陆机《平复帖》 , 皆是章草意味 , 然《兰亭序》一改前朝书风旧貌 , 增损古法 , 变汉魏质朴书风为流便精妙之姿 , 使得当时的书法更为流美自如 , 从而大大推进了书法史向前发展的进程 , 这一简括俊逸的历史新貌 , 无不归功于羲之圣手 。试以《兰亭序》中“之、人、以、不”等字为例 , 其字形一字变 , 均无一雷同 , 且各具灵气 , 书之品之 , 唯有赞叹 。3、章法之美 。《兰亭序》通篇章法淡雅舒缓 , 从容悠游 。宛如潺潺流水 , 不急不躁;又似闲云悠闲 , 不紧不慢 。一列一行 , 疏密得当 , 错落有致 。字与字之间虽不相连 , 然而字里行间却给人以迅疾呼应之感 , 整篇浑然一体 , 气韵鲜活 。难怪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有:“右军《兰亭序》 , 章法为古今第一 , 其字皆映带而生 , 或大或小 , 随手所如 , 皆入法则 , 所以为神品也 。”之评价;就连明代解缙 , 在《春雨杂述》也说道:“昔右军之叙兰亭 , 字既尽美 , 尤善布置 , 所谓增一分太长 , 亏一分太短 。”想来 , 品此些后世名家评论 , 亦不以为奇 , 从而更加感受到后世对书圣《兰亭序》的敬仰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