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戏说周敦颐:如果没写下119字奇文,恐怕早已被遗忘


诗词歌赋|戏说周敦颐:如果没写下119字奇文,恐怕早已被遗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开始之前 , 先说一篇短文 , 名叫《爱莲说》 , 相信每一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中国人 , 都无比熟悉 , 在数十篇“背诵全文”的文言文中 , 这短短119字 , 背诵起来 , 可以说是朗朗上口 , 轻而易举了 。
水陆草木之花 ,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 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 ,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莲 , 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 ,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 宜乎众矣!
和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样 , 此文堪称托物言志的典范 , 很多人或许对“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脱口而出 , 稍加思索 , 也能说出它的而作者姓甚名谁 , 但若要再细致些 , 恐怕就知者寥寥了 。
诗词歌赋|戏说周敦颐:如果没写下119字奇文,恐怕早已被遗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敦颐 , 又称茂叔 , 因老年避居濂溪 , 世称濂溪先生 , 又身后被追谥为“元” , 后人又称之为元公 。
周敦颐一生之成就 , 绝不仅仅是一篇《爱莲说》而已 , 他开创濂学 , 在孔孟儒学中断近千年的大宋一朝 , 重新赋予儒学第二次生命 , 他开一代思想 , 奠定理学基础 , 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 , 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 至今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
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巨子” , 一个炳耀千古的“开山宗师” , 如果不是因为一篇短文 , 恐怕早已被世人遗忘 。
这似乎也并不奇怪 , 在一个人人都崇尚英雄和传奇的时代 , 周敦颐的一生则显得过于平淡 , 没有先唐李杜那般耀眼的诗歌才华和传奇一生 , 也没有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曲折和坎坷 , 没有同朝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铁血柔情 , 他的一生没有太多大起大落 , 没有诸多生离死别 , 以至于很多人忘了 , 这个真实存在于历史当中的普普通的读书人 , 以他最擅长的方式 , 深刻的构建起我们的精神底色 。
或许我们将他遗忘 , 但他从未离开 , 这可能就是“圣人”的力量 。
诗词歌赋|戏说周敦颐:如果没写下119字奇文,恐怕早已被遗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少年勤学 , 潜心悟道
1017年 , 周敦颐生于道州的一个书香人家 , 那一年 , 其父亲刚刚从县令一职致仕归隐 , 幼年的周敦颐 , 生活虽不甚富足 , 却也不窘迫 , 进士出身的父亲给了他一个极好的学习环境 , 家里最不缺的便是书本 , 周敦颐因此也能遍览群书 。
读书 , 入仕 , 治学 , 清晰的人生道路很早就在周敦颐眼前铺开 , 而周敦颐的志向也在于此 。
十岁那年 , 姐姐和弟弟先后早逝 , 对于尚在孩童年纪的周敦颐来说 , 手足离去 , 幼年的幸福生活也就止于此了 。
十四岁那年 , 他带上行李和书 , 奔向十余里外的月岩 , 潜心学习 , 在这段“月岩悟道”的日子里 , 周敦颐的思想得到了飞快的成长 , 成为了他思想升华的滥觞 。
不久后 , 父亲也因病去世 , 人生的打击接二连三地扑向这个少年 。
周敦颐随母亲来到舅舅郑向家 , 郑向当时正是龙图阁学士 , 颇有学问和声望 , 郑向对这个侄子尤为喜爱 , 特意为他构亭植莲 , 让他在其间安心学习 , 参经悟道 。
这段寄宿时光 , 周敦颐几乎将时间全部倾注到读书上 , 孤单一人 , 只有一池莲花相伴 , 渐渐地 , 他似乎已经构建起一个属于他的精神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