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夫|林家骊:姜亮夫先生楚辞学的贡献与地位( 二 )


关于《渔父》、《卜居》、《远游》等篇章是否为屈原所作,历来争论不休。姜先生从屈原的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其他论据,论证此三篇为屈子所作。他在《楚辞学论文集》中说“从整个屈子作品综合论之,《远游》一篇正是不能缺少的篇章。屈子一生坎坷,初仕见疏作《离骚》,继而见放作《远游》。在《离骚》中,还有释阶登天的思想,还希望能访求得贤才,共辅怀王。但兰蕙化茅,贤才求不到,乃远游昆仑而往见先人发祥之地,但仆悲马怀,只能想着远一点的先人旧乡,最终则是逃隐!而到了《远游》,国事已无望,悲忧愁哀以至想到了死。得仙而上升为死之归宿是战国以来的民间习俗。故远游以求王乔也是在见到西土后发仆愁马怀时的感叹,也不能不思及祖国。既不能不死,则当死个‘清白’,这也真是忠臣宗子之心了。故《离骚》是中年前后的《远游》,而《远游》则是垂老将死时的《离骚》。再而发展到第三阶段的《怀沙》、《悲回风》,遂不能不死了。”
 姜亮夫|林家骊:姜亮夫先生楚辞学的贡献与地位
文章插图
△姜先生撰写《楚辞通故》时留影
姜亮夫|林家骊:姜亮夫先生楚辞学的贡献与地位】姜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在总结屈原作品的章法、句法特点的基础上,多能辨识前人在文字训诂方面的错误。如《离骚》中对“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王逸注曰“薋,蒺藜也。菉,王刍也……三者皆恶草。”也就是说,王逸认为“薋”字是个名词。而姜先生根据《离骚》中的他所总结出来的句法规律,认为这是一个“动词+以+动名”的句式,认定句首的“薋”字应该是个动词。此论甚当《离骚》中“依前圣以节中兮”、“制芰荷以为衣兮”等句皆为此类。再如《离骚》中“鲧婞直以忘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对于“殀”字,王逸注曰“早死也”,历代注家均从之。姜先生根据《天问》言鲧被“永遏在羽山”之事实,从声音线索推出另一结论“殀”字通“夭”,“夭为雍塞之义”,夭字“长言之则曰‘夭遏’”。而《天问》“永遏”即“夭遏”的双声之变。
无论是辨析文本的真伪还是辨识前人的字句之误,乃是我们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根本的文本依据,很多问题看似零碎,细思实乃至伟之奇功。
姜先生楚辞学成就斐然,无愧于楚辞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姜亮夫|林家骊:姜亮夫先生楚辞学的贡献与地位
文章插图
△ 本文作者林家骊先生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08年5月1日第8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