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这幅国宝中的仙鹤,何以飞跃千年

12月2日起,“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亮相辽宁省博物馆,这一跨年度大展被许多观众视为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重磅展览之一。
在多件国宝级展品中,有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画作,那就是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这幅被视为祥瑞之兆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罕见的宋徽宗御笔画
1112年,北宋都城汴梁在元宵节前举办了五天五夜的盛大灯会。正月十六日清晨,街上的彩灯还未摘掉,刚起身的宋徽宗收到一个喜讯。汴梁出现了一道奇观:一群白鹤在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有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整个皇城内外的官员、百姓都争相观望。
鹤自古被视为延年益寿的标志。古人用鹤来比喻品德高尚的贤能之士。在皇家,鹤更被视为祥瑞,在吉祥鸟中地位仅次于凤凰。宋徽宗见到这一祥瑞之兆后,欣然提笔画了一幅画,还以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记录了创作此画的来龙去脉,这幅画就是《瑞鹤图》。
这幅绢本设色画纵51厘米,横138.2厘米。宋徽宗用淡石青色渲染天色,18只瑞鹤翱翔于天空,另有两只站于殿脊的鸱吻之上。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汴梁,掠夺了无数书画珍玩。北宋灭亡后,《瑞鹤图》散落民间,元末明初时辗转到了名僧释来复手中,他在画上加盖印章并题写了跋文。此后,这幅名作被明代大收藏家项元卞收入府中,他如获至宝,在画上钤上了“平生珍赏”印章。清朝乾隆年间,《瑞鹤图》进入清宫。乾隆、嘉庆、宣统皇帝都在画上钤上了鉴赏玺印,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之中。清末,《瑞鹤图》随末代皇帝溥仪辗转流亡。1950年,劫后余生的《瑞鹤图》被送入东北博物馆即后来的辽宁省博物馆,一直保存至今,被视为镇馆之宝。
宋徽宗赵佶的绘画才能非常全面,人物、山水、花鸟皆通。其传世画作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御笔画”,另一种是“御题画”。“御笔画”就是宋徽宗的亲笔,“御题画”则是他人代笔,宋徽宗题字押款。《瑞鹤图》是公认的、存世较少的宋徽宗工笔写实花鸟画真迹之一。
中国绘画史上的特例
美术史论家徐建融教授认为,赵佶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点:追求生活的真实性与追求诗意的含蓄性。《瑞鹤图》中的鹤群呈现出一种动与静的美。它们有的顾盼,有的昂首,有的回望,有的矗立,有的展翅,有的收羽……如果没有对禽鸟长期的观察力和刻画能力,是不可能有这样生动的表现的。尤其是踞于屋顶左右对称的两只仙鹤,一只低蹲扇翅而回顾,另一只高立收羽而仰望,几乎是仙鹤写生的造型范本。
在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看来,《瑞鹤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一个特例。淡石青色的天空均匀地布满画面,这种平涂法在古代中国画作中是很少见的。由于古人作画所用的多是矿物质颜料,容易参差不匀。因此,《瑞鹤图》应该是经过反复慢染细抹,层层覆盖,才有如此密不透风的效果。
云是中国画中最难画好的物象之一。此画建筑上的云彩前后遮衬,轻灵飘逸,气韵生动,有种朦胧的雅致。云彩的形状全靠微染以见深浅厚薄。这种以虚衬实、以动衬静的手法,极为老到。
传统中国画鲜有方构图,宋徽宗却偏偏以最不讨巧、无势可借的方形画面与自己“为难”。《瑞鹤图》的取景上下皆不靠,只截中景,并没有采用传统绘画中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架构,而是一个罕见的具有现代审美的平面图形。
陈振濂认为,宋徽宗这幅作品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沿袭当时的“摹古主义”,模仿古人的题材,而是依据当下的经验,是眼见为实的“写生主义”。他没有现成样板,也不承传某家某派,所观所画,全是独创。这幅作品不袭前式,不落窠臼,是一种创新的表现。“历代中国画要论现代意义上的‘创新’,《瑞鹤图》当为首选。不但对于中国美术史上的各朝各代甚至同朝代的人,是无可置疑的唯一,就是对比宋徽宗自己的十几件存世作品而言,也是货真价实的唯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