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夫|林家骊:姜亮夫先生楚辞学的贡献与地位

今天是国学大师、著名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文献学专家姜亮夫先生逝世25周年纪念日。本期《中国历史评论》推送系列文章以示缅怀。本文作者林家骊(1951年-)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师从姜亮夫先生,主要从事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浙江地域文化研究。
 姜亮夫|林家骊:姜亮夫先生楚辞学的贡献与地位
文章插图
姜亮夫先生遗著30余部,涉及楚辞学、敦煌学、古史学、古汉语等多方领域,可谓博大精深。其中楚辞学研究贯穿一生,成就尤为显著。先之《诗骚联绵字考》、《屈原赋校注》、《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久已蜚声学林;后之《楚辞通故》涉及哲学、史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化学、宗教学、古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图谱学等十大部域,被郭在贻先生誉为“集大成之巨著”。
姜先生少年时即工文字训诂等国学,中年时又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人类学,学贯中西,其治学思维亦呈现多元化特征,表现为具体乃是其多元的研究视角。以往的楚辞研究者们往往拘于文字训诂或是章句评点,而姜先生则是从历史、地理、民俗、考古、文化等多种角度解读《楚辞》。如《离骚》开篇四句,历来注家只解其乃寅年寅月寅日生,三寅相叠。而姜先生则从历史、地理、民俗三个角度分别阐发:从历史上看,高阳原为光明之神,继而演变为地方神,又继则变为楚之祖先;从地理上看,姜先生否定了原有的楚人东来说及其他误说,提出楚人西来的观点“若水在昆仑之墟,此屈子所至为崇敬之地,盖楚人以其自西来也。”从民俗上看,姜先生认为楚国保留了较多的氏族社会的意识形态,遂对许多字有了更为深入的阐发,如对“寅”的解释:“寅者,古渔猎时代,人民奉矢祀日,以象祀日之事,至为庄肃。”
 姜亮夫|林家骊:姜亮夫先生楚辞学的贡献与地位
文章插图
△1990年夏,姜先生在家中书房给他的博士生谈读书。从右到左:任平、姜亮夫,王云路,俞忠鑫,林家骊。
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北方文化的视角来评判屈原及其作品,以致陷入迷惑。姜先生则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出发,他认为楚民族本与大夏族同起于黄河上游,当周民族在黄河上游兴起建立礼仪文化时,楚民族则南下云梦并保留了较浓厚的原始文化色彩。据此,姜先生提出了楚学与北学不同体系的著名论断。由此论断,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离骚》中的情节,先生在《三楚所传古史与齐鲁三晋异同辨》中云:齐、鲁、三晋之书,必求雅训,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而屈子言之最多。上通于天,陈辞于舜,迎宓妃,求二姚,逐日月,使西皇,无处不怪,无在不乱,则其史必多鬼神之事,为缙绅先生所不言,必欲扬弃而后快。其合于民习者至多,《九歌》之肆情无隐,天问》之放言无忌,《远游》之浪漫无涯,卜居》之牢骚不隐,二《招》之侈陈不讳,皆非北学之所许。孔子不言祈祷,而屈子则灵氛、巫咸、詹尹,皆《洪范》之‘明用稽疑’也。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而屈子专与死人为伍,凡此种种,皆由民习决之,非关理论之是非然否也。”
 姜亮夫|林家骊:姜亮夫先生楚辞学的贡献与地位
文章插图
△姜先生《楚辞通故》手稿本
又,姜先生建立了屈赋分类体系。他指出,研究屈骚,必须将屈骚与屈子的思想情感发展历程相联系。《离骚》是屈原被楚王初疏时所作,所以其前半部分有苦斗精神,后半部分则已露远游之端倪。所以,《渔父》、《卜居》乃应在《离骚》之前,而《远游》则是《离骚》后半部的延伸。《怀沙》、《悲回风》等篇,死意已决,则更在远游之后。而《天问》是屈子关于宇宙问题的学术性文章,《九歌》是屈子对楚地民间流传的祭祀神曲的加工。据此,姜先生认为屈赋可分为三类,即有三种不同的体系:《离骚》、《渔父》、《卜居》、《远游》、《九章》为一类,《天问》一类,《九歌》为一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