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讨好型人格”,毁了孩子一生
父母爱孩子最好的方式 , 是给予和接纳 , 而不是让孩子迎合讨好 。 真正的爱 , 是如其所是 , 而非如我所愿 。
在周迅新剧《不完美的她》里 , 那个七岁的小女孩穆莲生 。 她尚未出生 , 爸爸就患病离世 , 妈妈一个人打几份工把她养大 , 日子虽然清苦 , 却有着相依为命的幸福 。
然而 , 妈妈新男友的出现 , 把这一切变成了噩梦 。 他把莲生当枪靶子取乐 , 用塑料袋罩着她的头打 , 把她关在纸箱里玩“捉迷藏” , 把她的一只眼睛打伤 , 还强迫她画上浓浓的妆容被妈妈骂“恶心、脏”......
可是 , 她仍然在笑 。
被当成靶子击打、无数次摔倒在地上的时候 , 她在笑;
被妈妈从箱子里找出来 , 满头大汗嘴唇发颤的时候 , 她在笑;
文章插图
就连察觉到妈妈想要抛弃她的时候 , 她也在笑......
她知道妈妈很苦 , 需要一根救命的稻草 。 她假装不怕、不疼;她拼尽全力去坚强、去讨好 。 因为她明白 , 只有讨好 , 才能不被抛弃;只有讨好 , 才会持续被爱 。 她说:“妈妈开心我就开心 。 ”
却在妈妈转身离去的一瞬间 , 无声痛哭......
文章插图
【别让“讨好型人格”,毁了孩子一生】直到那天夜里 , 妈妈不在 , 她被“叔叔”封住嘴巴锁进橱柜里 , 燃气一直开着 , 微波炉里的东西不停地加热着......
一场大火 , 烧光了她对这个家所有的念想 。
心理学家Harriet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中提到:
“很多人觉得 , ‘讨好’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 , 毕竟被当作好人总是不错的 , 但实际上 , 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 , 而是无法控制地下意识去牺牲自己 , 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 ”
马东说:“心里有很多苦的人 , 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 ”
缺爱的人 , 总在讨好 , 不过是为了填补内心的一个空洞 。
文章插图
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在《这不是你的错》中说:讨好行为模式的出现 , 来自于童年创伤 。
而这几种父母 , 最容易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
1. 控制欲强的父母
武志红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 , 讲过一个女孩的故事 。
她有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爸爸 , 小时候吃饭 , 爸爸规定她必须吃够两碗饭 , 而且一粒也不许剩 。 她曾试图反抗 , 可是换来的不是敷衍的哄骗 , 就是一顿暴打:“我一心一意为你好 , 你居然敢不吃?还有没有良心!”
为了得到父母的“爱” , 她屈服了 , 每天“高高兴兴”地吃 , 结果一度胖到150多斤 。 而另一边 , 因为被压抑过度 , 她从小缺乏自我价值感 , 这种“讨好”模式也被她代入到所有人际交往中 , 成了她唯一掌握和获取自我价值的渠道 。
文章插图
2. 不认可孩子的父母
一位知乎网友说:“从小我就是被妈妈否定的那一个 , 为了得到她的认可 , 我凡事都和别人比 , 什么都做到完美 , 但其实我一直很压抑 , 因为我做的一切 , 都是为了讨好她;
工作以后 , 我把这种心态也带到了职场中 , 却屡屡受挫 , 我越讨好 , 越是得不到别人欣赏 。 ”
3. 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父母
“别总给人添麻烦”“凡事要忍一忍”......如果父母本身就是讨好者 , 他们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 让孩子形成“不配被爱”的低自尊感 ,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 父母什么样 , 孩子就什么样 。
推荐阅读
- 公立幼儿园大班成“空班”?超前教育危害多,别让你的焦虑害了娃
- 让孩子摆脱“差生思维”,这个方法可以试一试
- 永远别让孩子穿“旧衣服”,错误的“穷养”,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 “千万别让姥姥带孩子”这个32岁妈妈的醒悟,让无数人沉默
- 冬季宝宝爱漏尿?别让纸尿裤背黑锅了!这6大原因多数家长忽视了
- 老一辈带娃才放心?新一代“假带娃”出现,别把孩子一生给毁了
- “别让亲妈伺候月子”,来自95后宝妈的忠告,过来人表示很真实
- 别让孩子再自卑!孩子这三种表现,家长越早发现越好
- 吃母乳长大的孩子智商更高?耶鲁大学教授:一个谎言毁了无数母亲
- 还在穿睡衣接孩子放学?毁了孩子还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