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式:家长、老师、同学,是怎么让一个孩子抑郁的?


教养方式:家长、老师、同学,是怎么让一个孩子抑郁的?文章插图
1、本来正常上学的孩子 , 慢慢因为各种病痛、各种不适开始请假 , 最后突然打死都不愿意再去学校 , 情绪也变得消沉 , 易怒 , 只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 拉上窗帘 。 这时 , 你大概会觉得孩子怎么了?
【教养方式:家长、老师、同学,是怎么让一个孩子抑郁的?】2、大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孩子「青春期」到了 , 变得不听话了 , 不服管了 。 然后“对症下药” , 不服管是吧?软的不行 , 就来硬的 , 让你知道谁才是你爹 , 让你知道什么是权威;
3、但当拿到孩子的诊断证明——抑郁症 , 这一刻 , 这些冒失莽撞的家长就彻底歇菜了 , 满脑子都是疑问:我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你身上了 , 怎么就抑郁了呢?
4、是啊 , 好好的孩子 , 怎么就抑郁了呢?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人生寄托都在他身上了 , 怎么能抑郁呢?
5、也许 , 正是因为你所有的期待、寄托都在他身上导致的 , 而这些期待、寄托只化成一件事 , 那就是:成绩!只有成绩!因为在你心里 , 只有成绩这一条路 , 能让孩子驮着你人生的不如意 , 一起远走高飞 , 直到有一天 , 让孩子的成功 , 将你的一切不如意化解;
6、于是 , 一个势单力薄的孩子 , 驮着一家人的沉重期待 , 上路了;
7、在上路的那一刻起 , 在成绩面前 , 所有的一切都得让路 。 没写作业?这关乎成绩 , 责备、数落;还去和同学玩?这和成绩无关 , 一定得纠正 , 以后上了大学有的是时候玩;月考成绩下降了?那还了得 , 这事大了 , 得开个家庭会议 , 得好好说说这孩子了;
8、家庭会议上 , 主题只有一个:再次重申 , 我能为你付出的都毫无保留的付出了 , 你为什么连学习这么一件事都做不好 , 你对得起谁?!
甚至还有的父母 , 在孩子拿着没考好的卷子回家时 , 只有冷冷的一句话:滚!你这成绩对不起我 , 你不是我儿子/女儿 , 滚!然后重重的关上了门 。
9、其实 , 从他懂事的那天起 , 因为你关注的只是成绩 , 所以他也只能关注成绩:月考没考好 , 已经很难过了 , 但走在回家的路上 , 他心里很清楚 , 回去等待他的肯定是暴风骤雨 。 这就成了双份的压力和打击:成绩下降了 , 自责 , 回家 , 挨骂 , 甚至被赶出家门;
10、但人只有这一个心理需求吗?不是的 , 除了成绩 , 孩子的心理需求还有很多:无条件的爱、友谊、好奇心、群体认可、安全感、归属感... ... 。 但我们看不到 , 即使是爱 , 也是要有条件的 , 成绩好 , 就爱 , 成绩不好 , 就不爱 , 不只不爱 , 还让他“滚” 。
这样的爱 , 孩子心里跟明镜似的 , 这和无条件的爱半点边都搭不上 。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就是 , 无论你成绩好坏 , 是否调皮捣蛋 , 是否有出息 , 和这些都没关系 , 就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 仅此一点 , 我就爱你 , 始终爱你!
11、孩子就在这一如既往的「高期望、高焦虑、要有交换条件的“爱”里」成长着 , 他的自我价值感就取决于一点:那就是成绩好坏:成绩好 , 自我价值感就高 , 在家里的地位也会高;成绩下降了 , 自我价值感就立马下来 , 在家里的地位也会变低 。
12、当有一天 , 你以为和以往的成绩下降没有什么区别 , 但可能这一次 , 孩子心里积累太久的“量变”引起了“质变” , 就在这一刻 , 心理崩溃了 , 拒绝和你再有任何的交流 , 只是冷冷的丢下一句:“反正我什么都干不成 , 无论我怎么做都无法让你满意 , 还不如死了算了!”
13、于是 , 你终于静下来 , 开始找原因:是否是老师没有关心到孩子的心理动态?她们毕竟是教育出身 , 比我更懂心理上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