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吃得好、睡得好,就是不长个儿?家长要避免4个误区
文章插图
孩子个子矮 , 家长要避免4误区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家孩子吃得好 , 睡得好 , 就是不长个儿呢?和同龄孩子一起玩 , 怎么总是矮人家一大截呢?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还是得了什么病呢?下面就来谈谈孩子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 避免由于认识的误区而延误孩子的生长发育 。
>>>>
【为什么孩子吃得好、睡得好,就是不长个儿?家长要避免4个误区】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长高双高峰
首先来了解一下生长发育的规律:
婴幼儿期(0~2岁)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 , 生长速度可以达25厘米/年 。 此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 生后第二年生长速度约为10厘米/年 。
儿童期(3岁~青春期前)生长速度相对减缓 , 生长速度为5~8厘米/年 。
青春期(女孩9~11岁 , 男孩12~14岁)为第二个生长高峰 , 男孩在整个青春期内的身高可增高25~28厘米 , 速度相当于7~9厘米/年;女孩可增高22~25厘米 , 速度相当于6~8厘米/年 。
由此可见 , 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长高双高峰 , 婴幼儿期是大高峰 , 青春期是小高峰 。
>>>>
5种情况提示孩子生长缓慢
如有以下5种情况 , 则提示孩子生长缓慢 。
●3岁前的生长速度低于7厘米/年 。
●3岁到青春期的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年 。
●青春期的生长速度低于6厘米/年 。
●孩子低于同龄人身高曲线第15百分位需要引起家长重视 , 每半年监测身高增长情况 , 并就医咨询 。
●低于同龄人身高曲线第3百分位应该给予治疗 。
孩子如果出现了上述前三种情况 , 则需要提防矮小症 。 矮小症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或第三百分位 。 引起矮小的病因很多 , 如垂体病变导致的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家族性矮小、甲状腺功能低下及性早熟等 。 矮小症是非常复杂的内分泌疾病 , 需要专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 , 以给予恰当的健康指导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身高曲线百分位对应图表可在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上下载 , 网址为:
。
>>>>
避免4种错误认知
误区1:身高由遗传决定 , 没法改变
虽然身高和遗传有紧密的联系 , 但是遗传身高给出的是一个身高的范围 , 上下有8~10厘米的浮动空间 , 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营养、运动、睡眠、环境及针对矮小症的药物干预等而改善的 。
误区2:矮小就是因为缺少营养
有不少家长盲目认为只要把孩子饮食调理好 , 孩子就一定会长高 , 所以这些家长给孩子变着花样弄好吃的 , 结果有些孩子体重明显增加了 , 但是个头却没有长上去 。 这类家长往往忽略了 , 造成矮小的原因不仅仅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 还有一些疾病及其他因素而导致身高增长缓慢 。
误区3:比同龄孩子发育早、长得快 , 身高就一定高
当出现这种情况还需要注意性早熟 , 性早熟的孩子青春发育比一般的孩子提前出现 , 但也会提前出现骨骺闭合 , 生长年限缩短导致终身身高较矮 。 出现这种情况往往都是因为家长不了解青春期发育的规律 , 对孩子性发育情况的变化观察不仔细 , 错过了最好的就医时机而导致的 。
误区4:个子矮是晚长
孩子的每个阶段 , 包括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儿期、青春期 , 都有这个阶段身高增长的自然规律 。 “小时候没长够的个子 , 可以通过青春期突飞猛进补上” , 这种观念不一定是正确的 。 家长需要通过科学的观察、专业的指导决定是否治疗 , 以免错过最佳时机 , 后悔莫及 。
>>>>
孩子矮小 , 15岁前早检查早治疗
儿童生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 , 需要在整个生长期密切关注 。 要做到每3个月测量一次身高和体重 , 并标记在生长曲线图上 。 可到医院或自我监测 , 每年统计一下年生长速度 , 做好生长监测和记录 。
推荐阅读
- 孩子产生“回避型人格”怎么办?父母应尊重孩子,而不是互相伤害
- 过年,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收到三种礼物,确实挺让人为难的
- 爱无条件但不能没有原则,不要让孩子边依赖边嫌弃
- 有远见的父母,都舍不得让孩子“太听话”
- 米饭这样做太美味,搭配鲜蔬和香肠,解馋又营养,孩子爱吃的主食
- “积食王”找到了,3种食物经常吃,孩子脾胃虚弱,赶快住口
- 室外寒冷,孩子们,换个地方运动去
- 在家教你做蔬菜鸡肉卷,肉嫩多汁,简单营养,孩子爱吃的美味辅食
- 当心!这些危险的“解压玩具”,你孩子手边有吗?
- 莲藕和鸡肉的美味新吃法,简单营养,好吃解馋,孩子爱吃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