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学习改变命运,有些人却为何不能坚持学习( 三 )


也就是说,另外一半的人都是觉得自己的生活缺乏意义感的。
这种无意义感的体会,首先体现在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动力和激情,什么事都觉得将就一下就好,不做也行,做好了也没多大用,即使苟且,内心波澜也不大。
而那些几乎不追求人生意义的人,就算健康状态一开始是正常的,但身体也会先调动自己处于一种「炎性反应状态」,从而影响未来患病的风险。
我在曾经写作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这种无意义感,之所以觉得没有意义,是因为我既没有纠正别人错误认知,也没有改变别人的成就感。
写作本身倒是不痛苦,知识我已经掌握得相当熟练了,一天写一篇还能选题不带重样的。我的痛苦来源于「无法纠正别人的认知」和「遭受无根据的辱骂与质疑」。(每个写作者应该都经历过吧)
我甚至感觉不太快乐。这种感觉让我相当矛盾。
因为,我觉得做着有意义的事应该是快乐的啊。
说起「有意义的事」,你是不是也感觉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会很开心呢?
但通过一些研究和我的亲身经历,我想告诉你的是,有意义的生活不一定就快乐。
Lane等人做了一个研究,在他们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们调查了400名大学生对「追求学位」和「追求社会关系」为意义的追求程度,与他们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以追求学位和社会关系的这两个人生意义上,想要过「有意义的人生」,既会带来快乐,也会带来痛苦。
你感到现在的生活没有意义,是不是因为把「人生的意义」和「快乐」联系得太紧密,所以在追求意义的路上感受到痛苦,才产生了困惑呢?
虽然明摆着经历一些愉快的事情和体验能帮助人们获得更多意义感,但许多人也忽略了追求意义的过程从来都是不可能只有愉快的。
那么,我们在质疑这些意义的时候,实质上是不是在质疑这些意义带来的痛苦?
质疑「自己做的事有没有意义」,又去困惑「人生的意义」。那这个困惑的本质,有没有可能其实是对痛苦的回避和否认?
所以说产生「无意义感」,可能本质上是在质疑追求意义时带来的痛苦。
但你得知道,想要过「有意义的人生」,就是既会带来快乐,也会带来痛苦的。
Emmons(2003)在研究中曾指出,当人在追求重要人生目标的时候,生活才会有意义。而快乐感本身只是意义的一种主观体验,并不能代表意义感本身啊。
当明白这一点后,能感到痛苦其实也不算是坏事吧。
lane他们还借助人际心理自杀理论(interpersonalpsychologicaltheoryofsuicide)对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发现——
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存在本身,而是追求意义的这个过程,更能给人们活下去的动力。
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义,所以其实你不用太焦虑。对意义感本身的痛苦或快乐感知不应该成为你衡量意义感存在的标志,而是明白你正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就类似一种免疫反应一样。
而且每个人定义的意义一定是不同的,有的人的意义是买一栋大别墅,有的人的意义仅仅是能养一只猫。如果你去多看几部宇宙或历史的纪录片,就会深刻感受到,我们的人生如此渺小,同浩瀚星群相比只是一粒灰尘。
但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感觉到:
如此渺小的人生,却能够去追寻无比庞大的意义。有时候给我们继续生活的动力的,就是挠破脑袋、磨破鞋底追寻它的这个过程。
不知道你怎么想,但我一想到我的人生会有一万种可能性,我就充满了希望。
比如我在写作那段时间中积累了对信息的敏感,更死忠粉的读者,对文字更高的审美,对骂人功力的精进(不是),这些都是意义。
意义可以是万般样子。所以不要为追寻意义路上的痛苦所质疑自身,这正是你追寻意义的可靠标志。
好,那么如果你仅仅只是双手插兜啥都没干的怀疑人生,那就该来到第二种感觉了——
02什么叫做空虚感?空虚感是比无意义感更加绝望的东西,我觉得。
就像在一座被海洋围绕的树叶落光只剩枯槁的孤岛,每天吃着足以维生的罐头,看着千篇一律的景色,什么事都不想做,也什么事都做不了。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我个人认为,有些人明知道学习很重要,却不能坚持学习,是因为他们在逃避啊。
我其实一直觉得没有一些人是真的非常不愿意学习,有些人可能只是觉得学习压力太大,然后选择了逃避而已。我以前也是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吧,非常的不喜欢,日常就是打游戏,逃学啊,上课看闲书啊什么的。
不过我后来忽然发现,如果学习不好,活的那才叫真的怂是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假装是一个英雄在外面实际上就是一个怂蛋。真正的牛逼不是应该在家里面怎么恨啊,是应该比较厉害,可以罩住身边的人吧。
有些人,他们不愿意学习,可能就是觉得用这种比较慢的方式来保护身边的人,不如去打架呀什么的保护的快,但实际上打架只能保护一时啊,现在好了,将来牛逼了,才会有更长久的。
我就是想通了这个道理的。所以说我到后来就会非常认真的学习,然后高考也是考的非常的理想吧,从入学时候高中200多名,到了高考时候全省200多名。我一直觉得每一个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实际上都是很好的人,他们坏,只是因为一开始不明白一些道理,后来再想要明白的时候,那些人就已经不愿意原谅他们了。
有些人不愿意学习,其实并不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只是因为别人都觉得他就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他可能就会破于外界压力而选择放弃改变自己。
嗯,每个人都是一只小乌龟,都有自己的乌龟壳,每次我们都会到危险,有些人就把自己缩回壳里,但是缩回壳里,我们就会越来越堕落吧。越来越不愿意面对残酷的竞争与现实吧。
【深知学习改变命运,有些人却为何不能坚持学习】希望每一个坏小孩都有被原谅的机会,都有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未来?
■但凡要咬牙坚持的事,早晚会放弃,毕竟王八也有撒嘴的时候。于我而言,坚持就是一种尝试,就是知道一件事对自己有好处,去做做看,试试能不能把那件事搞成习惯,搞成生活的一部分。搞成了固然好,没搞成那就换件事接着搞。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我们把学习这件事搞得太苦了,动不动就头悬梁锥刺股,动不动就凿壁偷隔壁老王的光。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恨不能请个纹身师把毅力和决心刺孩子脑门上,再送孩子去学校。可学习这事根本没必要如此。就像你要让孩子好好吃饭,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体会饥饿。你向他形容美食的味道,用棍棒恐吓他,根本没用。
很多人看似深知学习改变命运,其实这里的改变命运说的是改变生活,说的是从走路变成开车,说的是从农村到城市,说的是从挑粪淋菜变成一枚社会机器的螺丝钉。那些真正属于命运的附带物,比如愚昧、狭隘、庸俗,都还在。只要这些东西还在,那些在你眼里落后的祖辈们会承受的命运,你依然要换种方式承受。
一个真要改变命运的人,怎么可能会不学习。哪怕一个农民,他要自家的收成有所提升,让自己种地的水准继续往上,那也得去问种田高手该怎么种地,该去哪买种子。可改变生活却不必。收成不好,那我就去试试靠赌博能不能发财,试试拿根棒棒把儿子培养好。
很多坚持学习,把高考视为命运分割线的人,进了大学,也就跟靠赌博改变生活的农民一样,觉得稳了,牛逼了,不用学习了,最后靠一个学历,生活的确是改变了,可命运没有,该被割韭菜的还是会被割韭菜,该陷入的困境还是要陷入,区别不过是迷茫痛苦时身下趴的是宜家的浅色床单,而不是山里的稻草。
多年前我也相信坚持的力量,老觉得那些牛逼的人一定是天天咬着筷子起床,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低头看书。可后来我发现真相并非如此。那帮孙子不是咬着筷子在学习,而是拿到一根筷子都会想知道这根筷子是怎么做出来的,不搞清这个问题他们甚至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然,回头你问他们为何如此牛逼。他们也会告诉你,人啊,要坚持。
坚持是对的,但坚持永远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学习也好,健身也好,追姑娘也好,你去做一件事,总得先试试,然后再看自己适不适合。从这点来看,题主你的问题不是有些人为何明知学习的好处却不坚持学习,而是为何有些人明明知道什么是好的,却连试一下都做不到。







谢谢。

■衡中学生答一发。
只有那些你深知一辈子逃不掉的东西,才能坚持下去。与毅力无关,仅仅是见识的差别。能够更早地领悟到某项事物逃不掉,就能更好地坚持它。
张学友23开始零基础拉韧带,到46岁完全拉开,用了23年。不是他毅力强大每天苦撑,而是他认识到:他一辈子都将是歌手,他人生的主战场就是舞台,他不可以在长达3小时的演唱会上只唱不跳。
23岁压韧带,当然晚了,他这辈子也跳不过郭富城了。但是他会在舞台上唱到五十岁六十岁,他早晚要学跳舞,那么晚下决心不如早下决心。
他跳得更好一些,他的舞台表现力就更强一些。到了他40岁后气息能力下降的时候,舞蹈就会成为他的王牌。
所以坚持23年,靠的不是毅力,是对人生的透彻认知。
有很多英语不好的同学来向我控诉英语很难学,我知道他们想听我说一些捷径。
但我告诉他们:没有捷径,只有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你们一辈子都逃不过英语。现在是高考,以后是四六级,托福雅思GRE,再往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强化英语。
你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你们的人生,就注定跟英语连在一起了。现在不学以后也要学,该下的功夫,迟早都要下。
有趣的是,听了我这番话的同学,英语水平都有不小的提高,因为认知更透彻之后带来了坚持的力量。
只有透彻地认识到,某件事情是自己一生都避不开、逃不掉的,才有动力坚持做好它。
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去做,总想着“挺过这段时间就不用学了”,就会变成硬撑,最后无奈放弃。
那么学习这种事,逃得掉吗?
逃不掉,一辈子也逃不掉。
高考前需要学习,高考后还需要学习,大学毕业后依然要学习。
而且,我们高考前一切的努力,恰是为以后的学习铺路。
不妨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把高分学生选进清华北大?
因为清华北大有最复杂和最先进的知识,这些知识之庞杂,即使其中某个细小的分支,也近乎浩瀚汪洋。
在没有既定框架的情况下跳进这种知识海洋,无异于找死。所以必须通过基础教育,培养理性思维和逻辑结构,为海量知识的接收提供框架。
谁的既定框架更强,谁就更有资格跳进这片海。
也许这些既定框架会被冲击、会修改,但是必须先有一个框架,才有可能接受新的知识。
至于这个框架正确与否,影响不大。
就在上一学期,聂锦芳教授用他超群的智慧和明晰的讲解,颠覆了我对马克思哲学的概念,我被迫思索:“马克思真的是唯物主义者吗?马克思眼中的世界,存在本原吗?”
而在亚洲史课上,包茂红教授则介绍了新清史学派的学说,他用极其震撼的新思维质疑了我们固有的观念:“如果清朝不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而是一个近似古罗马与波斯的世界帝国,你能否接受?”
我们每个学年都接受着这样颠覆性的思想震荡。新的观念频频出现,这是否意味着之前学习的东西是无用的?
然而,恰恰是我们这些对教科书倒背如流的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最新的概念。我们不会因为新旧观念的冲突而彷徨,因为更加正确的观念出现的一刹那,我们就已经明白旧观念的症结并将之无情抛弃。
错误使正确更彰显,落后使先进更明澈。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南辕北辙,最短的距离恰是南极与北极。
你之前接受的每一个逻辑自洽的框架,都是你日后学习的阶梯。不管你修补它,还是颠覆它,这些框架都是你畅游知识之海的锚点。
而当你的知识框架达到了时代的水准,这套框架就可以应用于实际。
所以,我们眼前的学习,既是为日后的学习提供框架,又是为未来处理实际事务奠基。
而更重要的是,学习永远不会停止,你总要学习,这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明白这一点,希望你可以坚持到底。
以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