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三年与工作三年的人有哪些差距( 三 )


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找很多暑期实习的信息,真的发现机会好多,但就看你配不配得上了。
现在自己也在恶补一些技能,买了教程学习信息可视化。想到研一下学期,其实学校开设有类似的选修课,但自己当时因为课业和运营校媒公号压力太大,就没选修。前两天参加一互联网公司群面,结果flop了,我完全可以给自己找个借口:毕竟是第一次群面嘛,没经验。可为什么有的人第一次就会很好呢?再次回想研究生阶段有很多上台发言和小组讨论的机会,有的的确没有很好地把握就草草了事了。
大致就这三点体会吧,从2月中旬来帝都实习后,一个最大的感慨就是学校里的累算什么呀~到了工作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缺的真的很多很多,要补的也很多很多。所以,给我个机会对2年前刚迈入研究生生涯的自己说一句话,那就是:其实你可以再多学点东西的,其实你也没有那么累。
这些经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我不是鼓励大家去“压榨”自己,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在准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多为自己的未来拼一把、努力一把,别让自己太太太舒适就好啦。当然,适当的放松也是非常必要的,一定要做好平衡,别把自己搞抑郁了。

…………原回答…………
孩纸啊,原谅我叫你孩子,其实也没比你大几岁。看到你说的情况,觉得很可爱,也只有刚上大学的孩纸们会这样问。其实你的问题“读研三年与工作三年会有什么差距?”本身是真没啥可比性的,关键看个人。试想一下,如果你读研了,利用2-3年的宝贵时间,增加自己的知识、阅历,弥补曾经的种种遗憾,为未来的自己增添更多人生筹码,努力使自己变得unique,那你毕业后,是没有企业或单位会拒绝人才的,前提是你真的是个人才。不然的话,即使你上到博士,还是justsoso的话,你找工作还没那些特别有能力的研究生有优势呢。。。总之,看人,看你自己作为了,真正有才学到本事的人,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我觉得都不影响你未来的发展。其次啊,你才大一,好好享受大学生活好嘛。。。享受生活是要学会生活而不是放纵生活,你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可以谈朋友,可以各种旅行,但别忘记,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氮素,不是说每天上课提着脑袋去就行了,而是用心去学自己的专业知识,好吗?大学四年,最要警惕的就是温水煮青蛙的生活,切记。你觉得我每天上上课,看看闲书电影,逛逛街,挺好啊,可四年真的稍纵即逝,快毕业了,你才发现自己真的毫无优势。请别到时候很后悔。关于考研和工作,平衡后再做选择吧,我本科毕业于一非211-985的一本大学,今年9月就要去C9中的一所院校读研了,想着自己当初读研的原因,很简单,人的下半辈子都要为工作打拼,现在有机会的话为什么不去深造一下呢?任何人最终都要工作,但工作的人可不是都有能力读研。所以,特别是现今社会,我觉得深造很有必要。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自己想要弥补本科时的一些缺憾吧。总之,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态度和追求。先好好过好你的大学生活,享受它,珍惜它。希望说的这些,对你能有一些帮助。
■真正能拉开你和别人距离的关键因素,不是你在读研还是在工作,而是你有没有具备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思维方式!
这个社会上,学历很重要,能力也很重要。高分低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认识很多的企业家朋友。我们聚在一起聊天,聊到每年招人的时候,会有很多学历很高的高材生,成绩很漂亮,是你所能想到的极致。但是让他们做事情却一点都不会。
学历和成绩只能证明你之前的学习能力和你的用功程度;但是呢,能力是证明你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能,你这个人有多大的可塑性。
据我所知,现在的大环境是,很多人在读书期间的专业,往往和以后的就业方向没有太大的关系。考研时选择了某个专业,三年之后,发现学习的东西以后也用不上,那它的价值在哪里呢?
我一直都持有一种观点,学习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磨练自身和培养心性的手段,它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做所有的事情的最终目的一定都是自我修炼。
现在学习的东西会失效,可是你在努力做成这件事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心智模式和养成的品格习惯,这些做成任何事的底层思维逻辑却是可以让你终身受益的。
1.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就像《奇葩说》里,当所有人都在谈论要不要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时。
傅首尔一句话就找出了问题的本质:童话是虚构的真实人物,是虚构的真实世界,不光童话是虚构的,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虚构的,不让小孩看童话,他们就没有书可以看。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命运。
有些女生,为了认识“高富帅”,不惜花重金请婚介所的人为自己介绍,脑子里整天想的是如何钓得金龟婿。
20多岁的年龄,如果把精力花在自己的工作上,提升自己的硬价值。或者去学更多能让自己增值的技能,或许更能解决问题。
面对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的做法自然也不同,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千差万别。
当很多快递公司都在想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赚到最多的钱时。京东的做法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上。他们抓住了客户对产品需求的本质:产品质量、运输速度。
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的人,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事情的核心,然后以最好的方式解决。
2.以结果为目标的思维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
夫妻俩本来准备好好谈谈解决问题,结果谈着谈着大吵一架,离婚了;
准备用手机和客户沟通时,突然发现抖音跳进来了一条好看的视频,看抖音看得不亦乐乎,忘记和客户沟通了;
准备和父母好好谈谈自己的人生规划,谈着谈着就开始互相指责,然后你就离家出走了。
(Excuseme图片)
建立以结果为目标的思维,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做正确的事,而不仅仅是正确的做事。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
在17岁的时候,我读过一句格言: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你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将在某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这句话从我读到之日起,就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33年里,我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末日,我还愿意做我今天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吗?刚一连好多天答案都是否定的时候,我就知道做出改变的时候到了。
就是这样以结果为目标的思维方式,成为了乔布斯17岁之后思考的重要方式。
当你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的时候,这个思维尤其重要。
叶芝的那首《当你老了》曾说:“当你老了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这句话的后半句是:你的青春,你的人生,是否都不让你后悔。
我曾经也在人生的重大关卡前徘徊:是自己创业、还是捧着铁饭碗工作?当我考虑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结果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己创造,因为我不想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遗憾。
3.批判思维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要求“要听话!”这句话不知道成了多少人的紧箍咒。家长要求我们听话不要捣乱,老师要求我们听话,好好学习。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匹马想要过河,但是它不知道水有多深,于是它就问刚刚从河对面过来的大象,大象说:水很浅,刚刚没过我的腿。马听到了之后放宽了心,准备直接过河,就在他前脚刚要迈出去时,松鼠却拦住了他。小松鼠说:水很深,超过了我的头顶好多。马开始犹豫了,不知道该听谁的。
看待问题的时候,既不能盲目的固执己见,也不应该对别人的话照单全收。应该根据已有的信息,找到客观的事实依据,独立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别人告诉你,榴莲很臭,这没有问题。但别人告诉你:榴莲很难吃,不值得吃。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对的,但是对你来说,却有可能是错的。
说不定你可能是一个榴莲重度爱好者,如果你随便轻信了别人的话,不是错过了一个新的世界吗?
4.结构化思维
遇到问题时,很多人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能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但其实你可以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问题。
当你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可以通过结构式思维,把问题成一个个你能解决的部分。
结构化思维的重点是,你要让自己的思考形成有条理的顺序。它既可以是块状的,也可以是条状的。
举个栗子:你要帮你的室友带早餐。
室友A:我要一个饼外加一份粥。
室友B:我要吃面,还要一瓶可乐,一碗饺子。
室友C:我要一份馄饨,外加一个鸡蛋,一杯酸奶,我和两个苹果。
你什么感觉?(快要疯了图片)
当你为了不伤室友之情而决定帮他们带时,摆在你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是:怎么记?
如果你想要用自己的大脑记~
就可以把这些要求结构化:
喝的:粥、可乐、酸奶
吃的:饼、面、饺子、混沌、鸡蛋
特殊需求:食堂外边的苹果
处理问题的时候条理化,结构化,你对待问题会更加得心应手。
5.复盘的思维
复盘思维其实是一种反思的能力,他是指一个人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当下需要的思维模式。无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以便找到正确的策略应对眼前的问题。
你在复盘的时候需要问自己一些问题:
(1)我遇到(发生)了什么事?停顿片刻,判断自己遇到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情绪状态。
(2)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梳理事情的脉络,得出客观的事实。
(3)如果事件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事情的走向还会如此吗?这件事情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什么因素?我是怎么处理这个因素的,情绪状态如何?
(4)现在的情况紧急吗?我需要应对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是,你就要想办法用最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5)还有什么是需要我了解的?
(6)如果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希望自己能规避哪些问题。
复盘,是为了让今天的自己不再重复昨天的错误。
以上~
祝不论在读研还是在工作的你,都能越来越好!


■不同行业当然是需要区别看待的。
比如传统工科行业,因为行业本身的技术发展已经很成熟了,每年的技术进步都很有限,行业的结构也很稳定,所以新人入行的晋升路线是很缓慢的,有的单位甚至可以用望眼欲穿般的绝望来形容,你只能等比你来得早的人离职或退休,你才可能有机会。而且仅仅是可能,因为有空缺了,你还面临和你同时来的人的竞争,以及领导觉得你不能胜任,更想从外面挖一个人来填补空缺的可能。
你知道为什么某些专业的人那么热衷于考研吗?他们即使不留在学术界,不读博,也要读一个硕士学位,就是因为在许多传统工科行业,你做技术,学历就是最好的背书。
在许多公司的研发技术部门,本科学历就必须从助理工程师开始做起,而硕士即使是什么都不会的新人,一上任也是工程师,而博士有可能就是高级工程师了。而许多行业对学历的执念可以让一个优秀的本科生再干五到八年也升不上去,所以一个研究生学位的性价比就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有必要解释一下,我这里说的是企业内部自己的评级,类似于互联网公司的T1,T2,P6,P7。许多人在评论区要纠正我的是人事局的职称评定,我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你可以说这是偏见,但也可以说这是传承,文化和规矩。
许多人觉得在技术口可能就是这样,但也有例外,这一点我以前也探讨过,越是新兴发展的行业,这种偏见和束缚就越少,比如十几二十年前的电子行业,机械行业,也没有这么深的学历壁垒,那是因为那时候我国的这些行业才刚刚起步,面对巨大的增量市场,行业内还有很多的增长空间,所以有大量的技术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手,于是你学历低也无所谓,只要肯做,就会不断给你机会,可是后来市场逐渐趋近于饱和了,增量开始减少,行业内开始厮杀存量市场,同时技术进步也看看停滞,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技术研发人手了,于是就开始变得论资排辈,重视学历壁垒了。
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发生的一些变化也能说明问题,前些年还有大量培训班出来的人进入大厂工作,后来凭实力一路晋升,混得不错的案例,而这些年,这些案例越来越少,以前科班出身的,会去读计算机硕士的人都没几个,现在许多人都在考虑读一个计算机博士了。
增量市场越小,技术迭代越慢的行业,各种壁垒就会越多,越深。
不仅在技术部门,在其他部门也一样,只不过学历壁垒占的比重没那么大而已,但一定会有其他壁垒来填补。
比如金融行业,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强调本科学历,你本科如果不是那几个学校的就不要考虑进入某些金融机构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扎堆儿考那几个院校的金融研究生?
都是为了突破这个行业的学历壁垒而已。
我知道,关心这个问题的,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学生最容易犯的学生思维我以前也说过许多次,就是线性地看待一切事物,但社会上大部分事情都是多维度和多样化的,并不完全受一个因素牵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