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 四 )


拍电影二十年来 , 贾樟柯越来越想回到汾阳生活 , 回到当年的街道 , 和小伙伴们一起晚上去看电影 , 或者到县城去看演出 。 他谈起一个故乡的朋友 ,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沉迷香港电影 , 从电影中研究香港的地理位置 , 并且能够准确地画出一张香港地图 , 标出港岛、油尖旺、九龙——黑帮电影中出现过的地点 。 等到贾樟柯到了香港 , 发现位置都准确 。 他说 , 总想把这个朋友拍进电影里——直到现在 , 故乡仍然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
他不是一个焦虑的外省青年 。 事实上 , 站在汾阳的角度 , 去看外面的世界 , 有时候会觉得 , 外面的世界发展得太慢了 。
罗振宇|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
文章插图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 , 贾樟柯带许知远去了汾阳
在拍摄《三峡好人》的时候 , 他对于阶层固化有了第一手的感受 。 深入长江流域之后 , 人们的生活似乎是流动的 , 但这种流动并不带来改变 , 而是从长江打工 , 变成到东莞打工 。 到了奉节老城 , 满城都在放烟花 , 剧组的人都误以为是要欢迎他们 , 一问才知道 , 是一个老板的儿子过生日的庆祝节目 。 而在奉节的普通人家 , 是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的 , 只有“一个竹椅子 , 一些塑料袋 , 全部的家底” , 贾樟柯就这样描述他的见闻 。
自从拍戏以来 , 贾樟柯也会遇到来自观众的质疑 。 让他感到失落的不是质疑本身 , 而是这些质疑在二十多年来 , 并没有变化 。
他总结了自己最常遇到的三种质疑:一是他的作品题材讨好西方人;二是他的电影不赚钱 , 是脱离大众的文艺电影;三就是他在近年来 , 开始进行一些商业操作 , 例如接拍大量广告 , 又会有人感觉到他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独立导演 。 采访他的 90 后采访人员 , 请他回应的仍然是这些问题 , 人们的思想仿佛不再改变了 。
于是 , 他在戛纳领奖的时候 , 做过这样的发言:
“我刚拍电影的时候特别有激情 , 我觉得电影可以改变世界 , 但现在我觉得世界改变得太慢了 。 ”
每个人的人生中 , 都有可能成为外省青年 。
也许为了某种理想的生活 , 而迁徙到陌生的城市 , 又或者 , 在想要安于现状的时候 , 被时代巨变而击打成一个异乡人 。 而生存 , 就是与这种长期的异乡感、不安全感博弈 , 有些人想要向前奔跑 , 把不安全感甩在身后 , 也有人把不安全感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 在自我怀疑当中生活 , 也获得更多自我提升 , 又或者 , 有人成为不安全感的旁观者 , 尝试去理解 , 时代的种种焦虑的来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