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名著有没有阅读的必要( 二 )


当然,《红楼梦》并没有解决这样的一个历史难题,但却对这样一个历史难题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显然,《红楼梦》是对情的理解,而突出了情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四、“拜求真经,以济众生”———《西游记》与人的归宿问题
《西游记》被称为神魔小说,其神魔的生动性与离奇性,让读者感受的首先是神魔力量的无穷无尽。神魔小说的特点是:“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但其主旨却是在思考人世的现实问题。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只有一个主题,即“通过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情节的描写,表现了孙悟空对传统势力的斗争,热情歌颂了孙悟空反抗压迫和束缚、追求自由、不畏艰难、顽强勇敢的战斗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
显然,这种观点并没有深入到作品中最为深刻的内容,即人的归宿的问题。
神魔的归宿其实就是世人的归宿。
人的归宿在何处?《西游记》给了一个相当完美的答案:人的永恒,在于成佛,何谓佛,即精神不灭。
人生的归宿,既然有一个自然物质的归宿问题,又有一个精神家园的归宿问题。孙悟空从齐天大圣到行者、到悟空,再到最后成佛,都是表明对人生最后归宿的思考与指点。
人生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在儒家看来,是做到三不朽。“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
大者,不可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而在佛家看来,人生的意义,却是成佛。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所取得的真经,不在于经
书内容的非凡,而在于他们通过这些人生的磨难,最终体味到了人生的永恒的意义。孙悟空的出身,代表着人生的起始,《西游记》中唐僧与其四个徒弟,除了猪八戒,其他都没有色心,这是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可见,《西游记》不以情为主旨。师傅与徒弟的追求是什么?是取经。
取经做什么?为了普渡人生。如何普渡众生?是通过来世。故而,《西游记》的主旨,是对人生的归宿进行安排。
在四大名著中,唯有《西游记》写的是神魔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的混合,无论是神还是魔,他们多数不是生活在天上,而是生活在人间,《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的是人间的路,而非天上的路。
以孙悟空一个筋斗翻过十万八千里的速度来讲,如果他带着其他人走路,师徒四人片刻便可达到西天佛国,取得经来。而且当孙悟空取经途中遇到妖魔之时,他也求过如来,但是,师父与徒弟取经的路上不得腾云驾雾,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只能先进行量变,最终方可达到质变。
而质变之后的返程,是一路顺风,再没有妖魔———或者只是心魔的作怪了。唐僧师徒四人战胜妖魔的过程,也就是寻求人生终极目标即人生归宿的过程。
人生终极的意义,不是为生存问题焦虑,不是为发展问题而选择,不是为情感问题而烦恼,而是为人的本身成佛而得道。
在到达西天之后,唐僧见了如来,提出了求经的要求:“弟子玄奘,奉东土大唐皇帝旨意,遥诣宝山,拜求真经,以济众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赐回国。”
如来说:“你那东土乃南瞻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酬,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在如来看来,东土上下人等为非作歹的原因,在于没有得到真经。而真经的内容,却是四大皆空的人生。悟了人生的空,就可成佛,成了佛,即可普渡众生了。故而,有学者以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以佛治国”,尽管是以政治思维代替了更高级别的人生终极目标思维,但这种观点还是很有见地。
事实上,让人人成佛,不只是以佛治国的问题,而且还是对人生终极目标认定的问题。
《西游记》解决的不只是唐僧师徒四人的成佛问题,而且也是解决人间众生的成佛问题。简而言
之,就是解决众生的归宿问题。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从解决人生需要的基本问题层次上看,《水浒传》处于最低的层次即生存层次。但唯其处于最低的层次,才说明了中国历史都必须面对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人的生存和生存权的问题。
《三国演义》处于第二个层次即发展的层次。毕竟人不只是为解决生存的问题而生活的,因此,发展的问题是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红楼梦》则处于第三个层次即人的情感问题。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情感需要是人性的重要体现,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建立宏大的业绩,成为时代的英雄,但每个人都存在情感的需求。
《西游记》处于最高的层次即人生的归宿问题。这个层次已经超越了人的一般的需要,而达到了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本质是人学,每一部著作,都只是侧重于解决人生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不能全面地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
但是,四大名著联合起来,就把人生最为重要的四大问题全部解决了。为什么中国只存在四大文学名著,而不是五大或三大名著呢?原因就在于,只有这四大人生问题,才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问题。
而不属于这四大问题的其他问题,只能是附着于这四大问题之后的小问题。四大名著并非道学之,但是,却寓道于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四大名著之所以长期以来受到人民的欢迎,不只在于其故事的生动性,而且还在于,通过阅读四大名著,人们可以获得感悟人生的道理,并影响其生活的态。
刘再复先生贬《水浒》、斥《三国》而高歌《红楼》,以为“《红楼梦》是生命之书,而后两者则是反生命之书。”刘再复未拿《西游记》与《红楼梦》对比,其因不明。事实上,这四书的本质区别不是在歌颂生命与反生命的问题上存在对抗,而只是处于解决人生问题不同层次而已。

■四大名着不是钉在墙上强迫别人看的,是口口相传,看过都说好,吸引着人去看的。你觉得没帮助,就不要读咯,还有很多好书值得读的。读书图个好玩,让人觉得有趣就算是帮助了。读得多了,各种各样虚的、实的「帮助」就不经意的在各个地方冒出来了。读书是路遥知马力的事情,若抱着「求帮助」的心去读,既浪费时间又无趣味,真的还不如摆摊卖几串麻辣烫或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呢。
你若是有真?读书的心呢,免不了会被首先推荐名著。因为推荐其他的,多数会让人走弯路,坏了品味。已经受够了四大名著的话,当然有其他的书可以推荐。比如读过这四本的,会举出《金瓶梅》比《红楼梦》,《封神榜》比《西游记》,《隋唐演义》比《水浒传》,《三国演义》太无敌,就不比了。到了现在,还有人拿《天香》比《红楼梦》,拿《城邦暴力团》比《水浒传》,这还只是纯文学领域,其他领域拿这四个来比的就太多了。你看就算比,还是比这四本。你若没读过,被人牵鼻子走。这四本书,已经奠成一种评价的基础。读它们,有点打底子的味道。读过这四本的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暗语体系,甚至衍生到在一些社交场合下,不知道一点就无法对话的地步。只举三国主题层出不穷的游戏便知。我们以前喜欢玩一个游戏,在四大名著中挑出三个名字,找出规律填第四个。所谓「人以群分」,就是根据听过、读过、走过、想过等方式挑选自己的圈子。我喜欢跟读过这些的一群人玩,玩得很开心,这就是名著对爱玩的我的帮助。如果你喜欢最小说,自然也能找到那样一群人。听题:徐庶之母、鸳鸯、花荣、?

■其实我们天天都生活在四大名著中。平时拍照片发状态,莫不是吃了什么美食,穿了什么华服,见了什么奇景,吃喝拉撒,这是《红》。平时看看国内新闻,莫不是某处受灾受难,某星劈腿找三,某官贪污纳垢,神州沸腾,这是《水》。平时再看国际新闻,莫不是某国居心叵测,某地饿殍遍野,某事扑朔迷离,隔岸观火,这是《三》。平时余闲看看小说,莫不是这里鬼怪奇谈,那里神魔共舞,到处妖侠遍地,怪力乱神,这是《西》。终于有时间和闺密聊点八卦,也莫不是各式活色鲜香,各种放浪不羁,各样光怪陆离,信不信由你,这是《金》。好吧,是不是最后多说了一本,就当没看见好了。
■很遗憾,上面没有看到一条足够满意的答案。我认为所谓的“四大名著”是可以不读的,特别不适合15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阅读,原因很简单,“四大名著”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不宜担当文化启蒙的角色。所谓的“四大名著”(也加上明版兰陵笑笑生以及清版的五大之一的吴敬梓甚至淄川蒲柳泉的著作),很长时间以来仅仅是坊间休闲式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跟当今时代看玄幻小说和A片一样(如“看片不看武藤兰,历遍千片也枉然”——嗯,这不代表本人观点)。只是到了二十世纪激烈反传统的五四时期,原来的正经著作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儒家的经典文化叙述淡出之后的空间谁来弥补?除了林琴南和严几道们引入的西书,必须还要有中国自身的东西,否则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如何建构?于是,原来那些引车卖浆者流的读本就被发掘出来,经过西方式学术研究的重新装裱,堂而皇之地进入大众视野,俨然有传统文化正统代表之势。“读经尊孔”被多次打压沦为非主流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四大名著”(或者“五大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精粹之所在。如果你只是想单纯了解故事情节以增加谈资,可以去欣赏电视剧、电影和戏曲作品(顺便还可以臧否演员的演技),或者也可以去读那些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连环画之类的少儿读本,而没有必要去啃原著——而我认为,读书不读原著,它的价值自然也只能存在于传说之中。当然,你仅仅想放松娱乐下,那四大名著自然是不错的选择,不去翻一翻确实是种遗憾,且不谈大观园内外的各种离奇悲欢,甚至你翻开《西游记》,很可能会被里头颇见意趣的诗词所吸引。但问有没有必要一定要去读,那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你的意志是自由的。PS:因为《尚书》《诗经》太佶屈聱牙读不懂,因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太无趣,因为楚辞汉赋太长太玄妙,因为二十四史专有名词太多抓不到头绪,所以只好读读白话本的三国水浒西游红楼——这无可厚非,毕竟人性使然。但如果问四大名著有没有阅读的必要性,却总是像上面的高分答案那样表现得如此高姿态,到底还是让人颇感唏嘘。相关背景补充:初中时就靠零花钱置办了一整套,其中《西游记》仅是跳读,《红楼梦》和《水浒传》(百二十本)完整通读,《三国演义》精读过数遍。——————————————————————————————————————————【2016.01.10更新】徐晋如:我身为古代文学副教授,至今也没读过《红楼梦》,并且一生也不打算读......我是传统学者.....不接受胡适以来的文体价值序列。中国文学的正宗是诗文。参见其个人微博:http://weibo.com/xujinru?from=feed\u0026amp;loc=nickname\u0026amp;is_all=1#1452386027557徐晋如,1976年生,江苏盐城人。前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现为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兼任深圳国学院教务长,已成为著名中生代文史学者。
■坦白说,近些年很多影视作品、“大话”、“揭秘”、“水煮”之类,把这四部书探秘的面目全非了。二手知识有时候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只是这需要基于看过原著,知道他们本来是什么样子的。不然真的会出现这些命题:
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还跟贾珍是真爱?(刘心武)曹丕被甄姬绿了,曹睿是袁熙的遗腹子?(马伯庸)唐僧江流儿真的是殷娇蕊和水寇刘洪的儿子,而状元陈光蕊其实是个背锅的?(吴闲云)水浒倒是,探它密的不太多,只记得西门庆有个儿子是西门金哥,人还不错。。。。。(水浒后传)好,说回正题。四大名著(原著)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这几部书可以用“家、国、天、下”四个字来概括。
《红楼》讲家族故事。
《三国》讲军国大事。
《西游》言天上事。
《水浒》谈下界——江湖事。
从“全方位、立体式的认知中国社会”这个角度,我觉得没有任何中、外、古、今的书籍能与它们相比了。人年少时候,对这个社会是怎样运行的最好奇、对认知的渴求最没有边界,这时读原著,记得你最开始认识它们时的样子,先给自己的文化背景涂一抹底色。而不是一开始就做二手知识的接受者,以讹传讹。

我们刚开始读红楼梦,一定最先感受的是热闹的家族气氛、少年情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包括对美文的欣赏,对美的人物感同身受、或是喜爱或是悲悯。
刚开始读西游记,一定先感受到它丰富的想象力。在你目之所及的世界之外,有一个新的架构,神鬼佛道,天马行空。
读三国,始于智慧、忠勇、谋略、胜负,终于格局、胸怀。
水浒呢?它自有一套神奇的价值观。“江湖事”最说不清道不明。何为侠义?在说得清的法律和道德那里,在教科书那里都是得不到解释的。“行侠仗义”,“江湖规矩”,这种东西没有被写在教科书里,却真实存在,并通过这种“江湖传奇和故事”延续下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