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南锣鼓巷、宽窄巷子的本质分别有哪些不同( 二 )



【田子坊、南锣鼓巷、宽窄巷子的本质分别有哪些不同】
明十三陵神道,这条路是过去明朝皇帝出殡的时候棺椁走的路,也叫黄泉路也叫不归路,属于非常忌讳的地方,但是看看这位合影的时候多么欢乐?更别提里面的人和各种石像(性质类似于纸人纸马)剪刀手合影了。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北京太庙作为古代祭祀之处,那应该是最庄重的地方,然而因为票价便宜建筑好看现在里面到处都是拍婚纱照的。景山公园崇祯皇帝殉难碑,甲申之变崇祯上吊的地方,这个纪念碑的性质大家应该明白吧??然而公园里排着队的剪刀手合影,321茄子,所谓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之所以絮絮叨叨说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一个事儿——中国旅游业在爆炸式增长的同时,真正的旅游文化并没有跟上来。一座城市,有几百万上千万的人口,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却被简单的符号化为几个著名景点。而这些景点呢?都按照同样的模板进行了彻底的商业化改造,原有的文化底蕴历史价值在金钱的荡涤之下所剩无几,天南海北的游客在大江南北旅游,接受的却都是同样的系统培养出来的“流水线”式的旅游产品。所以才会有题主这个问题,什么田子坊磁器口宽窄巷子夫子庙,本质上都是一路东西。这个锅谁来背呢?谁也不应该背,这不是任何人的责任。飞速发展的社会下各种事物都有可能跟不上社会的节奏。旅游产业的爆炸性发展和中国旅客数量之恐怖,除了这种工业化的复制景点以外,似乎没有什么好办法。相比于十年前,旅游行业已经进步了太多太多,工业化带来的是规范化,旅游界各种层出不穷的乱象已经减少了许多,网络让每个外地人不至于到了某个地方一无所知举目无亲,极大的提升了旅游体验。相信以后的旅游业水平也会发展的更快更好的。我想说的是,如果您读到我这篇答案,希望也能够先自己行动起来并带动他人,在旅游的时候更多的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而不是简单的打了个卡拍了照就大功告成(很多地方我真是不知道合影究竟有什么意义),这种在墓地门口剪刀手合影的行为,看着挺碍眼的,真的。
■分别卖着:上海老酸奶、北京老酸奶、成都老酸奶……感觉全中国每个城市都至少有一份“特产”,那就是XX老酸奶。■南锣鼓巷、田子坊、宽窄巷子一开始都是不同且有趣的,有幸都在没有火起来的小众时候逛过。改变这些地方店铺生态的,正是作为游客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问题,和为什么会贴吧化;为什么豆瓣一直无法盈利;为什么头条、快手最赚钱;为什么oppo、vivo最好卖;是一样一样的。这就是当代中国现实。
■昨天给高票点了个赞。他罗列了全国几乎所有骗外地人的文化风情街。我想了一整天,想明白了为什么这些风情街都长一个样。几年前武汉开了个文化街,昙华林。这条街以前是花园山天主堂的教产,最古老的建筑是1889年建造的,整条街的建筑风格非常有特点,当年是酱紫的。





昙华林刚规划成文化街时,这样子的。





后来店铺多了,就变成这样了。“城市人文的最后圣地”呵呵。





再后来,小巷子里面就变成这样了。看着眼熟么?我要不说这是哪,你是不是还以为在自己家附近呢。


实际上,我10年前看到的南锣鼓巷不是现在的样子,10年前的田子坊也不是现在的样子。其实全国各地的文化街最开始都不是现在的样子。最后,为什么变成一个样?因为不一样的都死了。政府规划一条街作为文化街,这条街里少说100家店铺,政府可以管环卫,可以管违建,但是政府管不了这么多店铺的经营和生存。店铺用什么门脸,卖什么货品,放什么歌。我们所看到的店铺的样子,只是那些活下来的店铺的样子。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店铺,是能招揽客户并能支撑盈利的样子。与其说这些地方在“骗游客”,倒不如说这些地方其实是在哄游客开心。这样的文化街,不是任何人“想”做成的这样,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是游客的模样,照出来的是你我的模样。别急着撇清说“我就不这样”,去丽江时你没买过土布披肩么?我才不信呢。都别装了。唯一的差别是,一些人体验得早一点或在别处体验过一次,而不用再体验第二次。于是有了别人比自己蠢的错觉。其实,大家的平均审美都这逼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