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可以保持每天好心情的方法( 三 )
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0146167216684124.
Leavitt,K.,Barnes,C.M.,Watkins,T.,\u0026amp;Wagner,D.T.(2017).FromtheBedroomtotheOffice:WorkplaceSpilloverEffectsofSexualActivityatHome.JournalofManagement,0149206317698022.
Ryff,C.D.(1989).Happinessiseverything,orisit?Explorationsonthemeaningofpsychologicalwell-being.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7(6),1069.
Seligman,M.E.,Steen,T.A.,Park,N.,\u0026amp;Peterson,C.(2005).Positivepsychologyprogress:empiricalvalidationofinterventions.Americanpsychologist,60(5),410.
Sheldon,S.,\u0026amp;Donahue,J.(2017).Morethanafeeling:Emotionalcuesimpacttheaccessandexperienceofautobiographicalmemories.Memory\u0026amp;Cognition,1-14.
Wood,A.M.,Joseph,S.,\u0026amp;Linley,P.A.(2007).Copingstyleasapsychologicalresourceofgratefulpeople.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6(9),1076-1093.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先说说我的观点:人这一生,其实都是在和自己的性格、情绪打交道,时而斗争、时而妥协。所谓的每天都有好心情,要么是本性大大咧咧、乐天知足,要么就是学会了和自己的情绪正确相处,让情绪始终处于平稳或者积极的状态。
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太难了,所以老祖宗才喜欢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比如我,从小性格非常敏感脆弱,不仅伤春悲秋,甚至感时落泪,中学和大学都曾经长时间的陷入过颓唐抑郁的状态中,久久走不出来。过去的十多年里,我看了很多书,更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手段,来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折腾了多年但效果甚微,直到毕业后才明白:虽然性格很难改变,但情绪却可以调节,而且情绪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所以与其痛不欲生地改变性格,不如退而求其次,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打交道”。
现在我将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写下来,希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痛苦经历、因性格情绪吃过大亏的人,能有所帮助。本文很长,大约需要阅读十分钟,希望有耐心看完。
我现在想来,这些年在情绪处理方面的改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正视。
前面说过,我是从大学毕业,才开始真正正视自己的情绪方面的问题。
【有啥可以保持每天好心情的方法】而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的反映在了我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结果上。
比如:面对别人的蓄意挑衅时冲动易怒,最终第一个做出过激行为,受到严厉责罚;面对自己毫无把握的机会时患得患失,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而悔恨不已;太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某人说的某一句话都能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
在我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李栩然的回答里,曾经提到过大学毕业后,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点一滴地回忆我从中学时代开始走过的路,反思自己为何会一败再败,为何会一再陷入颓废、消沉的状态中。
除了性格的因素外,最终的原因全都指向了——情绪化。
情绪的激烈起伏,是比工作和学习更容易让人身心俱疲的东西,ta会不断地消耗你的精力和意志,让你许多重大关口上做出错误判断,更会让你在与人交往时进退失据。
但很可惜,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情绪一直都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来的时候,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顾,等这段情绪过去了,又屁事儿没有,还反过来安慰别人:“刚才我说的话(做的事儿),你别放心上啊,我这人就是性格比较急。”这在许多上了年纪的大妈大叔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如果不想一辈子做情绪的奴隶,而是能和情绪平等的对话,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么,正视自己在情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能清醒意识到自己处于何种情绪中,是第一步。
第二个阶段,控制。
现在的情绪研究,提供了许多关于情绪的理论,甚至从大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做了一些解释。
但很抱歉,这些理论目前并不能完美的解释情绪发生的机制和原理,所以也很难像医学那样提供十分精确的科学分析。情绪这种东西对我们而言,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个神秘的“黑箱子”。
几年前,当我意识到自己在情绪方面的问题后,就开始研究和探索这个“黑箱子”,并且尝试用“黑箱”理论来解决我经常出现的极端情绪问题。
自然界中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即使我们不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仅注意到它对于信息刺激作出如何的反应,注意到它的输入—输出关系,就可对它作出研究(百度百科“黑箱原理”)。
情绪也是这样,即使我们不清楚情绪产生的科学原理,但只要愿意去总结,就一定会发现能引起特定情绪变化的标志,然后对应地制定策略。
一方面是控制输入,特别是主动的输入。
我那时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情绪会很低落,但却知道自己在面对什么的时候情绪会低落,我曾经专门去思考和穷举了只要我去做就会引起情绪低落的事情,比如听一些伤感的音乐,看一场悲情的电影,通宵后睡到次日黄昏,深夜里追忆过去的人和事,独自思考人生的意义等等,一件件的写下来,然后有意识地回避,尽量不去听伤感的音乐,不去看悲情的电影,一旦发现自己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立刻提醒自己,甚至放弃了诗歌写作。
同时,有意识地去发掘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的输入,比如找时间在一张白纸上写下50件能让自己感到放松和快乐的事情,看电影更多地看《肖申克救赎》《黄飞鸿》之类的“正输入”片,或者就是纯粹放松的爆米花大片,电脑里开始大量下载X-RayDog、Immediate、hanszimmer之类的音乐,一边跑步一边听,打球后洗个澡窝在沙发上看书,和母亲一起逛公园、爬山,找要好的朋友喝茶聊天,周末轻松写意地实验一些新式的菜品等等。
总之,就是下定决心,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自己做什么样的事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尽量去选择少做、少接触那些带来负面情绪的事情,多去尝试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的事情。
另一方面是控制输出,特别是被动的输出。
即使你再小心翼翼地控制输入端,但总会有一些突发的事件刺激产生强烈的情绪,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强烈的情绪都是很难通过自己慢慢化解的,但通过何种方式宣泄出去,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比如,有本心灵鸡汤里写到,某个大人物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了一盘沙子,每当自己愤怒的时候,会选择回到房间,使劲地去握沙子,握的越紧、沙子就流失的越快,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也提醒自己:愤怒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恩,我也曾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了一盘沙。
还比如这个答案下很多人提到过的“遇事先睡一觉”、“心情不好吃个火锅”之类的方法。
在这方面,我一直采用的是都江堰式的“泄洪法”,将本该暴涨决堤的“情绪”,通过各种支流(方式)慢慢疏导出去。不管情绪多么激烈,都尽量不当场、当面发泄出来。
几年前,父亲病重,我医院单位两边跑,无暇顾及工作,给了下属可乘之机,当我得知ta趁我不在单位背后捅刀子的时候,那种愤怒、失望、难过,从头凉到脚的感觉至今难忘,再加上家里的事情,真的是每天都身心俱疲。
那段时间,每天上班遇到领导批评工作进度慢我都想掀桌子,看到下属那张“一脸无辜”的样子来汇报工作,都想照脸给ta一拳。
那段时间,如果我没有再那之前刻意地去训练过如何控制情绪,很可能真的撑不下去。为了平复晚上回到家时低落浮躁的情绪,我每天都逼着自己做很长时间的运动,将所有的愤怒和悲伤发泄到跑步或者做俯卧撑上去,我有多愤怒就跑多远,一直到全身无力才停下来,然后洗澡睡觉,不去想任何其他问题,只执着于当下,事情一件一件地干,问题一个一个地处理。
后来的结果就是,到了年底我不仅完成了所有既定的工作任务,还在年会上拿了公司里所有能给我的荣誉。
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我再努力,也没有留住父亲吧。
我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讲控制,是因为这是经我亲身实践后,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当你尝试用控制输入和输出的方式来与情绪“对话”时,你才会发现,管理情绪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长时间养成习惯后,你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三个阶段,解构。
仅仅采用控制的方式来管理情绪是不够的,因为只要是“控制”就一定会有“失控”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太过机械,非常依赖于你为控制情绪而创造的各种环境或采取的各种行为。
要想更深入的解决情绪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情绪。
虽然不能从物理(身体)的层面去完美地解释情绪产生、运行的所有原理,但当我们从原因、行为、结果去解构情绪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好像从当下正处的情绪中抽离出来,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
我们解构自己情绪的过程,本质就是疏导排解情绪的一个高级过程。
我只举一个例子。当你因为某项工作遭到领导激烈的批评而愤怒难平、甚至想当场翻脸的时候,试着去解构一下:首先,你要意识到你正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属于强烈情绪,在大脑处理问题时具有很高的优先权,换句话说,你很可能会在愤怒情绪的支配下做出你正常情况下绝不会做的事情,这后果很可能是你不能承受的;然后,去回头看看这个情绪产生的根源,是因为领导批评你?那么,领导为什么批评你?因为领导今天一早要一个稿件,我昨天加了一晚上班做修改,结果早上交的晚了。
所以,你的愤怒除了领导直接的批评,其实还包含了“加班加点,但领导并不认可”这层意思。你再深入地继续解构,领导之所以批评,恰好反映出对于这个稿件,他更看重“速度”而非“质量”,所以,根本地问题,可能在于你一开始就没明白领导的要求。
这样解构下来,你会发现你的愤怒毫无意义。
这样解构多了,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我们认为被动激发的情绪,其实都可以从自身找到根源。
情绪,是反应我们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温度计”。
解构情绪这种东西太虚了,基本上你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
但当你每次产生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都能合理地去解构的时候,你就很难再被情绪所左右,基本上,每天都能处于一种情绪平稳的稳定状——而这,我认为才是真正能产生“好心情”的根源。
因为,我现在就处于这样的状态。
再多说一段,还有一个我心向往之、但可能永远也做不到的阶段,自在。
大学里我曾经看了大量哲学和佛学的书,尤其对那些苦行僧的生活和思想非常好奇,难道真的向世俗里说的那样,他们这一生都在追求的就是“成佛成仙,获得无上法力,摆脱六道轮回”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后来慢慢醒悟,其实不管是成“佛”还是入“道”,代表的都是一种觉悟了的自在状态。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他们追求的本质,可能就是一种长期处于欣喜的精神状态。
你能想象一个人每天都处于一种无忧无虑、无恐无怖、无爱无欲,却又内心异常充实满足、欣喜若常的状态中吗?
我想象不到。
这种状态太难了,你再有钱有权也没用,活在人世间就免不了要被各种各样的情绪所左右和折磨。
否则那些高官、富豪也不用排队去找这个大师、那个大师开解了。
有钱人的烦恼并不比我们少,只是丰厚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很多时候免于恐惧、焦虑等穷人经常会有的情绪困扰。但不代表他们不会遇到让他们愤怒、悲伤或焦虑的人和事。
而自在的阶段,就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沧海如何桑田,都毫无挂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多书里描述了一些有道高僧和修道隐士的状态,他们经历了多年的苦修和觉悟,不再有悲伤,痛苦,愤怒,恐惧,焦虑……这些折磨着绝大多数世人的情绪,在他们身上都像从未有过一样消失不见。
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这也是佛被称为“觉者”的原因吧。
最后,我用《礼记·大学》里的一句话做结尾: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其实是“正心”。
————
说明下,我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所以虽然看了很多书,本文中的大量用语依然十分业余,但却是我这些年对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反复观察、分析、研究的得出来的第一手经验,你们就当我是久病成医吧。
—
■其实一些类似于奥卡姆剃刀的原理可以应用到一切领域。这个世界上越简单的东西越有价值,越有可能正确。大一时教微积分的教授是个很睿智的老头,他在考前常跟我们说一句话:“所有的都会了,就没有不会的了。”看似一句废话,实则里面蕴含的内容很丰富。所以我想把他换到这个问题里来,就是:想保持好心情,就尽量远离那些破坏心情的东西。要学会化繁为简,不要简单问题复杂化。以下是个人的一些简单方法,仅供参考。1.在保证充足睡眠的情况下早起,让每天都多出几个小时。2.做什么事都留出至少10分钟的余地,不要赶时间。3.和喜欢的人说笑。4.日事日毕,尤其是已经工作的,尽量在8小时内解决问题,尽量不把工作带入生活。5.每两天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6.对于不重要的事情不争抢不较劲,比如开车。7.多接触新事物能带来新鲜感,多学习新东西能带来成就感。8.改造环境,比如装饰房间。9.仔细读好书,让心灵成熟,自由,有更多创造快乐的方法。10.偶尔放松,通宵看球,和妹子开黑,吃零食看剧,躺床上看一天小说什么的。11.每隔一段时间就换环境呆一段时间,度个假,旅个游什么的。12.每天都给自己独处的时间13.早睡,心里不会有负罪感,第二天也会精力充沛。14.不和不重要的人撕逼。15.远离傻逼。
推荐阅读
- 北京买车,可以在北京当地上广东的牌吗
- 在平行班,周围的人很吵,很多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也容易受影响。可我也想学习,有啥方法
- 望京附近有没有啥可以学陶艺的学校
- 有哪些才艺可以在短期内学会,且易于展示
- 有没有啥词语让人可以联想到美好
- 北京极限可以住多少人
- 不上班了,在小区里面租了个20平左右的门店,做点啥可以维持生活呢
- 怎样保持自律,怎样提高脑子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怎样保持冲劲,怎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 优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啥共同点
- 高考英语可不可以不听课,全凭刷题背单词上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