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日私人成长暗器是啥( 五 )


2遇到感兴趣的作品,马上查出处
我7岁的时候,跟妈妈去湖南出差,在张家界火车站广场上,听到了一句特别特别好听的旋律:“1356444565653525136362~”可惜扩音器很混沌,只能听见旋律,听不清歌词。
(不知道大家猜出来了吗?这句旋律其实是——“蒙着眼睛,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号的人,喔吼吼~”哈哈,是Beyond乐队的《长城》啦。)
8月的张家界烟雨蒙蒙,火车站广场人烟稀疏,偶有旅客形色匆匆,如此画面,配上这句旋律,犹如混沌中射出一道光,又苍凉,又凛冽,又有一点神秘和萧索,我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
我想知道这是什么歌。
可是,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听音识曲,我问身边的叔叔阿姨,他们也都不知道。那我就死死记住这句旋律,静静等待今后破案。



图为beyond乐队1988年在长城上的合影
隔了7年,等我14岁上初二的时候,终于在一家音像店前,又听到了这个旋律,我瞬间冲进音像店,抓着老板问:“这是什么歌,谁唱的,谁写的?”
啊,长城,Beyond,黄家驹。
这下好,赶紧花光当月所有零花钱,买来Beyond所有专辑,打算回家系统研究。
这一研究,居然有新的惊喜:原来,我小学六年级在闪客帝国上看的一个Flash视频的配乐《早班火车》,居然也是Beyond的作品,也是黄家驹写的!啊哈哈,我好喜欢这首歌里面的七和弦,只是当时不知出处,举着复读机在电脑前硬录下来这首歌,现在总算破案了。
再继续往下听,又发现,天啊,我小学四年级滑旱冰的那个冰场放的一首很酷很燃的摇滚歌曲《我是愤怒》,居然也是Beyond的作品,也是黄家驹写的!啊哈哈又破案了。
带着这种破案的快感,我疯狂地吸收着关于Beyond的一切营养和灵感。
后来,这种随时破案的方法一直被我沿用至今。
如果你们曾经在郑州的某个音像店门口看见一个大脸马尾辫中学女生被店主赶出来,并且她还一直抓着店主问:“这歌叫啥名?谁写的?谁唱的?”——那个人一定是我。
在那个没有听歌识曲,没有互联网搜索的年代,我就是靠着“在某个地方猛然听到一个旋律,先死死记住,再跑到音像店去跟老板哼,再求老板告诉出处”的方法,破了很多“大案要案”。顺子,窦唯,崔健,滨崎步,雅尼,久石让,麦当娜,莎拉布莱曼,安室奈美惠,等等等等,各种陪伴我少年时期的音乐人和音乐家,都是我用这种方法找着的。
后来有了电脑和网络之后,我如获甘霖,疯狂地在网上搜索十几年前脑子里储存的旋律。用这种方法,我把95神雕侠侣的配乐扒了个底朝天,从此打开了日本newage音乐的大门。
就这样,在十几岁的时候,慢慢建立了自己的曲库,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
在建立曲库的过程中,我进一步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音乐会引起我的喜欢?我喜欢的“点”是什么?我仔细观察了我喜欢的音乐,总结规律,发现我喜欢的“点”在于:
(1)旋律是五声音阶为主的,调式以小调(羽调式)为主的;
(2)和声涉及七和弦,九和弦的;
(3)频繁转调的,频繁离调的;
(4)节奏较快的,鼓点激烈的;
(5)题材新颖的,非爱情题材的;
(6)配器有合成器音色的,有电子感的;
(7)有中国民族元素的,或世界民族元素的;
……
这时候,我发现,通过深入研究某位作者的作品,我其实是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自己。我在想,今后我写歌的时候,也要写我自己喜欢的题材,用我自己喜欢的那些元素,我也要搞五声音阶旋律搭配七和弦,我也要频繁转调。
(注:后来我成年后真的成为了一个职业写歌的人,而且也一直在坚持我喜欢的这些元素,这是后话了。对我的音乐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易云搜我本名【庄典】,查看我的专辑列表,研究我。)
做完了这一步的时候,beyond乐队也好,顺子滨崎步也好,他们的审美观,他们的创作思路,文化语境,已经被我吸收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了。
后来,我刻意用这种方法建立自己的曲库,书库,素材库,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听到一首歌,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任何东西,只要是让你有感觉的,有兴趣的,想继续了解的,那就马上想办法查它的出处,查出作者是谁,并找到作者的作品列表,仔细研究一遍,吸取其中有营养的部分。
注意,单研究一个作品还不够,一定要找到作者的作品列表,这样才能看到作者的发展路径,真正搞明白作者是怎么一步一步创造出他自己的风格体系的。
大家在看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
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写得很棒,一般情况下可能点个赞留个言就过去了。但是,如果你想在这个点深挖一下的话,还可以这么做:
(1)点进去作者的主页,看看他的自我介绍,并思考,他的经历,如何造就了他的思想?
(2)点进作者的回答列表,按赞数排序,从最高赞答案开始往下看,快速了解他最有影响力的文章。并思考,这些文章中的哪些“点”击中了读者的共鸣?
(3)点进作者的微信公众号,或其他个人媒体,看看作者是如何经营和发展自己的网络人气的?
……
当你开始进行这些步骤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是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了,你所研究的这位作者,他的思想,他的观点,他的人生规划理念,都已经被你吸收进了你的脑内。
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拿我练手,用这个方法研究我,吸收我身上能够为你所用的部分。
3刻意保持时间的纯洁性
靠着从小积累的文科底子,我的文科成绩一直属于碾压级拔尖的水平,语文英语政史地稳定在95分以上,作文还经常获奖。与之相对,理科就糟糕了,尤其是数学,初中以后就常考60多分。
初一初二的时候,靠着文科的高分,我总成绩还能排到年级前60,还算是不错的水平。但是,这个排名离我的目标还很远。
我当时的目标是郑州外国语中学高中部,了解前几届的分数线可得知,我必须把数学分数从60多弄到90多,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怎么办?
我需要时间,我需要给自己规划出大块的时间,用在数学上。
这个时间从哪里挤出来呢?
我观察了自己一天中24小时的去向,最终发现,每天下午放学后17:00~19:00这两个小时,可用。
之前,我放学后的两个小时,是怎么度过的呢?
(1)放学后,和三五女同学结伴上厕所,时间流逝10分钟;
(2)上完厕所,继续和三五同学结伴去取自行车,取车路上,逛文具店,逛精品店,时间流逝30分钟;
(3)取到自行车,和三五同学继续结伴骑车走,路上经过音像店,下来买磁带,时间流逝30分钟;
(4)路上经过卖串儿的小摊,去吃个串儿,有时候是炒凉粉,米线什么的,时间流逝40分钟;
(5)继续骑车,到了分别的路口,再最后聊会儿天,时间流逝30分钟~1小时不等。
……
放学后的两小时,就这样流逝了。
我发现,只要和同学结伴一起走,就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逛不完的店。
等玩够了,聊够了,回到家吃完晚饭,就8、9点了,天黑了,脑子也疲劳了,根本无法沉下心去思考复杂的数学题,而只能思考一些简单的东西,抄背古文啊,选选英语填空题之类的。
所以一般这个时间我会疯狂地塞着耳机听歌打鸡血,然后疯狂地写文科作业,一口气写到11点。等打开数学作业的时候,脑子已经不转了,看着啥题都不会。
我的数学成绩,就是这样被耽误掉的。
想明白了这个逻辑之后,我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
我要把每天下午17:00~19:00这两个小时,变成我的数学时间!
这个时间我只做和数学有关的事情,其他事情一律给我靠边站!
于是,我做出了如下改变:
(1)我跟我的朋友们说,对不起,我今后放学不能和你们一起走了,我想留在学校写作业。我的朋友们表示非常理解和支持。
(2)我跟数学老师说,老师,我想学好数学,今后放学我想在你办公室门口的花坛上做作业,这样如果我遇到不会的题,可不可以随时进来问你?他说可以。
(3)我跟爸爸妈妈说,今后放学我会留在数学老师办公室门口写作业,不写完誓不回家吃饭。如果我超过8点没有回来,你们就先吃饭,不要等我。如果你们不放心,可以来学校接我,我肯定在学校,不会在别的地方。爸爸妈妈表示同意。
然后,我就开始了初三数学逆袭之路。
我第一天这么做的时候,感觉特别痛苦。放学了,眼看着别的同学都三三两两说说笑笑结着伴走了,而我还留在学校写作业,觉得自己真的很做作,很矫情。
但是我心里明白,如果我现在走了,我今晚就不可能再沉下心搞数学了。所以我要留下,这是我一天中最后的可以沉下心的时机了,我必须好好珍惜,否则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然后我就沉下心看第一道题,不会;第二道题,不会,所有的题,都不会。
我就跑进老师办公室一道一道地问他,幸亏我当时遇到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数学老师,于宏伟老师,他特别耐心,而且特别善于启发学生。
他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我,而是只给我一些提示,让我自己再想想。如果想不出来,他就再多给我一些提示。就这样,在于老师的引导下,我终于抠抠巴巴地勉强做出来了一道题。
做完一道,再做一道,当天一共四道题,等全部做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当我和数学老师一起走出校门的时候,学校里已经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了,但是我心里却特别特别轻松,特别特别开心。
我觉得自己很伟大,我切实地感受到了,我,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掌控时间,就是掌控命运。
我还记得那天我在放学路上听的是林肯公园的《流星圣殿》这张专辑,耳机里响着《SomewhereIbelong》,我把车骑得飞快,霓虹流光在身旁快速倒退,我觉得今天的自己很摇滚,非常摇滚。



图为林肯公园流星圣殿专辑封面
如此坚持了一个月,我的数学成绩爆发性增长,从之前的60分陡然跳到92分,考出了全班第1,年级第12的好成绩。
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老师宣布成绩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眼神齐刷刷看向我,发出“哇”的惊呼,的那个场面,真的非常震撼。
我想说,这种自己掌控自己时间的感觉,真的爽~!爆~!啦~!
初三那一这年,我都是这样过的。
当时最热播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那是我最最喜欢的游戏改编的电视剧,我后排的几个哥们儿每天都在聊剧情进展,我硬忍着没看,也不参与他们的讨论。
更可气的是,他们不仅聊仙剑电视剧,还聊游戏,聊当时新出的仙剑三的游戏怎么打尸块,怎么过迷宫,聊重楼多么帅气,龙葵多么可爱,简直把我搞得心痒难耐。
于是我又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我跟老师申请,把我的座位调到了第一排。
我要暂时远离仙剑,呜呜呜。



图为2005年电视剧《仙剑奇侠传》剧照
除了逛音像店,听歌,和写歌之外,我几乎关闭了所有社交,暂停所有娱乐活动。
我在刻意保持时间的纯洁性,远离情绪的干扰源,远离一切会扰动我心神的东西。
如此坚持一年,我以全班第1名的成绩如愿考入了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从那时起,这种“刻意保持时间纯洁性”的方法,就被我沿用了下来,直到现在。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过着半隐居生活,很少出门社交,几乎不发朋友圈也很少回复朋友圈。我编曲或写文章的时候,手机全程静音,天大的事也要等我把手里的工作做完一个段落再处理。
我每天有大量时间独处,只有高质量的独处,才能保证我的创作水准,也只有高质量的独处,才能保证我持续吸收新营养。独处对我来说,既是生活,也是工作,既是痛苦,也是享受。
后来,当我去研究一些我很崇拜的作家,音乐家,画家,演员,导演等人的生平事,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也在运用这种“刻意保持时间纯洁性”的方法。
比如,我很喜欢的一位画家蔡志忠,就是用漫画的形式诠释《老子》《庄子》《孔子》等等的那位画家,他就在采访中说过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
“如果1个小时值10元,那么一刀切成两半,半个小时,就连5元都不值;再劈成两半,每个15分钟,就连1元都不值;
你把时间碎尸万段,你的时间就一文不值。
但是,如果反过来,你能有连贯的5小时时间,全然专注于一件事,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创造,那这5小时就是价值千万的。”



图为蔡志忠笔下的达摩
“你把时间碎尸万段,你的时间就一文不值。”
蔡志忠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如果你想学会一些稀缺的知识技能,如果你想创造一些稀缺的价值,那么你必须为此投入高质量的时间成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