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急于求成的人。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这样的人往往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甚至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要想提高学习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耐心,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全国。如今,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金庸先生也已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作品依然广受欢迎,被奉为经典。如此成就,自然离不开他新奇的想象和优秀的文笔。但在我看来,还有一个更深层、更隐秘的原因,那就是他的故事击中了人类天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即时满足。
你看,金庸的故事里有很多这样的桥段:一个普通少年,经历一番奇遇,轻松练成神功,取得成就……常人需要几十年才能练成的神功,他们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会,甚至一夜速成。并且故事还突出了主人公们善良的品性,似乎好运只会光顾那些心性单纯的人,让人们误以为心性单纯优于努力,要想获得成功,只要保持心性单纯就好了——人们当然愿意相信这样的结论,毕竟保持心性单纯比保持努力容易多了。
正是这种不用付出巨大努力就能获得超强能力的快感让人心驰神往,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读书、考试,还是工作、赚钱,要想表现出色都必须经受长时间的磨炼。可惜故事是故事,现实是现实,我们可以暂时沉浸在故事中,但终究要回到现实面对规则: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那些年,我们一起误解过的耐心
很多人虽然嘴上说要保持耐心,但身体却诚实地游走在即时满足的边缘。他们总是从最简单、最舒适的部分开始一天的工作,然后沉迷于娱乐信息、醉心于周边琐事,就是无力去做重要的事情;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寻找干货文章,点击收藏,但今后可能再也不会点开;他们的新年计划非常完美,在出炉的那一瞬间,就像自己已经完成一样,但没过几天,那计划就不知所踪了;
他们有时也「勤奋」得出奇,疯狂提升自己的阅读量、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终与成功无缘;他们刚有了一点点改变,甚至在还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将要开始新生活了,但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很快就会消沉放弃;他们看到自己与同龄人有很大差距时,就会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去报很多课、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总之,他们希望只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少吃几口饭就能变瘦,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就能立即改变……
一口气罗列了这么多劣习,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做铺垫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向大家说教,事实上,这些都是我踩过的坑,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所以对此感同身受。我深知这些品性会毁人一生,至少会让人庸碌无为,因为缺少耐心这个品质,再多的努力也会白费。
但是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耐心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有耐心。我们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教导:「要保持耐心!不要猴急!不要三心二意!」以至于人们对耐心这个概念的理解普遍倾向于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扛到底。总之就是用意志力去对抗——如果做不到,只能说明自己意志力不强。
然而真相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对耐心的理解过于肤浅,以致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中挣扎。既然耐心是如此重要的品质,我们没有理由不补上这一课。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本章第一节达成共识: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和自己的道德品质也全无关系,这仅仅是天生属性罢了,每个人都一样。如果你觉得这些共识仍有些虚无,那不妨再观察一下身边的婴儿、孩子和成人。
婴儿刚出生时,理智脑的作用极其微弱,全靠本能生活。出生6个月之内的宝宝会认为自己是全能的,整个世界会随着自己的意念而动,这可谓最强烈的即时满足;几岁的孩子可以瞬间切换笑脸和哭脸,得到满足就立即欢笑,不满足就马上暴怒,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即时满足和耐心不足的特性。
等到上学之后,随着理智脑的发育和学识的增长,他们的耐心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小学、中学、大学时呈现明显的不同;成年后,其生理机能趋于稳定,但此时若停止自我探索,保持耐心的能力可能会永远停留在当时的水平,甚至倒退。如再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无论从历史、现实考量,还是从生理角度看,一切关于耐心的线索都指向了理智脑这块人类独有的前额皮质上——了解这一点,对于解放自我意义重大。当然,仅仅认识自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目光投向外部,看看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耐心,毕竟内观自身和外观世界向来是一体的。
认知规律,耐心的倍增器
很多时候,我们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我就捡一点说吧:
为了学习而学习,碰到什么都想学却没有明确目的的人。
他们往往还很着急要看到结果,但是学了半天,把自己累个半死还看不到什么成效,反而更焦虑了
翻了翻日记,我以前就是这样。
“今年要学英语,跳舞,学唱歌,学写文案,学尤克里里,学PPT…”一列二十多条计划
每刷一个答案,我就能发现一条自己不会的技能,于是迫不及待的把它加在清单里,准备明年开始学起来
一年后呢?英语背单词停留在abandon,跳舞去听过一回试听课,尤克里里倒是买回来了,学会了前3个拨弦就躺在衣橱里落灰,唱歌和文案从没开始过…
于是第二年我把清单列的更长,我更焦虑了…
恶性循环
————————————————————————————
你有没有想过,世界上那么多我们不会的技能,经营公司、开直升机、品尝红酒、骑马、用飞行伞救人、造核弹、海洋石油勘探…为什么大多数人不会因此焦虑?
因为他们清楚这些技能和他们无关,学会了用不上,不会也不会有损失。
试想如果你早早想清楚要自由职业,企业管理、职场晋升那一套哪怕再有用,跟你有关系吗?
而什么都要学的人明显对未来很迷茫。没有目标,于是分辨不出什么技能和ta有关,随便看到一个就觉得以后说不定用得上,得学。真正学起来之后又觉得太难了,半天还是菜鸟,很快就放弃,或者在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中反复挣扎
所以,现在先别忙列清单开始学,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审视你自己。你的个性、爱好、长处、短处,你适合什么职业?剔除计划中你不喜欢、不擅长,明显和你个性不合的,比如虽然很羡慕那些上年薪百万的金融人、程序猿,但我还是剔除了这两大类的技能,因为我清楚我根本不适合和数字、符号打交道的工作。先明确你的目标,然后把精力集中到相关的技能上。
第二,世界上那么多高高兴兴学着唱歌、跳舞、书法、演奏乐器或者下棋的人,他们很清楚一辈子都成不了大师,很可能好几年下来的成果也上不了台面,只能自娱自乐,为什么他们一点不焦虑,还是乐呵呵的学,而你却学不好还特别焦虑呢?
因为他们是抱着兴趣去学的,是因为喜爱唱歌或者跳舞本身;而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人却抱着“我花了时间/金钱,必须得到产出”的心态,得失心太重,一旦遇到挫折或者进展缓慢,很容易心态失衡,导致焦虑甚至放弃。
所以,如果你急着需要成果,还是先放弃那些门槛高,需要长时间、高密度学习才能有产出的技能吧。像我一样,把唱歌、跳舞、书法、演奏乐器或者下棋这些,都放到以后有钱有闲,能支撑起娱乐或者纯兴趣的心态时候再去学,先集中精力提高专业技能。
第三,以下是我15年日程本里列出的计划:
“提高西班牙语学法语到B1学PPT去做家教网上翻译学写作健身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而这是我去年年中制定的能力清单和根据能力清单列出的计划(下图标黄部分):
发现问题了吗?
15年我的计划,虽然很多,但是相互之间没有关联,这样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零散的,无力的,就像一丛杂草,很可能哪怕我坚持了一年,每种也就是刚入个门,根本做不成什么事
18年我的计划,虽然林林总总看上去很繁杂,但他们全都紧紧围绕着同一个核心:培养我的主业(英语教师)和目标中的副业(知识分享者)所需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计划是集中的、高效的,就像一棵树,有进一步生长的潜力。
同样,因为我英语本来就有一定基础,对写东西也相对比较喜欢,相比花时间学不熟悉也没兴趣的技能比如法语或者PPT,提高的速度要快得多,难度也小得多。
最后,我制定计划时候花了些心思,尽量让一类练习能覆盖多种技能,最大化学习的收益,进一步提高效率和产出:比如在quora上写回答可以同时促进英语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积累粉丝;写教学或者英语学习类回答可以同时促进总结能力和英语学习/教学能力,读书写书评可以同时提高教学水平、总结能力,还能给写回答提供材料,等等等等...
两种计划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15年结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啥也没学会,变得更焦虑了;
18年中到现在差不多也正好一年,我托福拿到了高分,读完了30本书,写了10篇书评,然后凭着平时积累的课下总结、日记杂感和读书笔记,做到源源不断在上输出高质量答案
所以,学的多不可怕,就怕计划相互之间没关联,互相耽误。哪怕你有很多东西要学,也尽量让你要学的内容相互联系,形成网络,相互促进、相互增益。
时间有限,简单写了一点,希望能帮到你~
你是怎么变自律的?
■1、注意力不集中的人
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叫《学习之道》,作者是乔希·维茨金——国际象棋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同时也是太极推手比赛世界冠军。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详细的记录了自己从小是如何习得一门技能的。
乔希在6岁的时候就能战胜成年人,展现出惊人的天赋,然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世界冠军。
里面他描述了一个细节,我觉很值得品味。
他在公园里和别人下象棋的时候,乔希的爸爸,在旁边观看。
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在和别人下棋的时候,双目紧紧地注视着棋盘,目光几乎要将棋盘上的棋子灼烧掉了。乔希的爸爸回到家和他交流,他说自己在下棋的时候已经完全沉浸在棋局之中,周围的一切噪音仿佛都已经静默了,只剩下自己和棋盘。
同样的,由于乔希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聚焦,在他后来跨界重新学习一门东方的技艺——太极推手的时候,也是很快就掌握了精髓。
这次乔希非常深刻的感受到了注意力集中是掌握好一门知识或者技艺的关键节点。他在学习太极推手刚开始的头两个月,乔希被打的遍体鳞伤。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他的对手出手极快,刚开始有点漫不经心的乔希,总是被打。
挨了一个多月的打,乔希慢慢的集中了自己的注意力。他发现当自己将注意力集中的时候,那个人的出拳速度不那么快了。自己慢慢的学会了躲闪,也能接上招并且开始尝试反击,最终战胜了这个人。
注意力不集中,就要挨打,这种惩罚性激励,让乔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
而我们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即使注意力不集中也不会被打,少了惩罚性激励,自然学不好。
很多人学不好,和智商的关系真的不大,主要还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的时候觉得老师讲的自己都会,于是就漫不经心,结果夹杂在自己掌握的知识点中的生疏知识点也一并遗漏了,怎么可能学好。
进入社会之后,诱惑更多了。今天上午要看书,结果一会儿刷刷抖音,一会儿看看,一会微信打开了,一会儿上个厕所顺便整理发型,一会儿倒杯茶。最后一上午可能连一页书都看不完。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心流
心流的概念,最初源自Csikszentmihalyi于1960年代观察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等,他观察到,当这些人在从事他们的工作的时候,几乎是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这些人参与他们的个别活动都是出于共同的乐趣,这些乐趣是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且外在的报酬是极小或不存在的,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Csikszentmihalyi认为是一种最佳的体验。——摘自360百科很多人可能一年甚至几年都没有体会心流的感觉。
我自己检测自己是否集中注意力做事或者看书的标准是——自己会不会感到饥饿(注意这里的前提是一日三餐按时吃饭,而且每顿饭都吃饱)。
我早饭如果吃得饱,上午的工作如果注意力很集中,那么我会在两三个小时的集中精力工作后感到饥饿,当我感到饥饿的时候,我会明显发现自己居然集中注意力工作了这么久,那种感觉很好。如果我一上午没有太认真的做事,我发现午饭的时候自己的胃口不太好,感觉不怎么饿。
我一直相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很消耗能量,如果你是脑力劳动者,没感到饥饿,说明你根本没有集中注意力工作。
推荐阅读
- 在平行班,周围的人很吵,很多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也容易受影响。可我也想学习,有啥方法
- 深知学习改变命运,有些人却为何不能坚持学习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学习网站
- 为啥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
- 每天工作学习十几小时,睡眠六七小时的高效人士就不累吗
- 为啥部分学生宁愿花时间研究复杂的王者荣耀游戏机制,也不愿花时间学习正课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
- 大学计算机系最努力的同学都是怎样学习的
- 有一个学神同桌是一种啥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