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怎样在独居时有效地保持自律( 三 )
明代诗人钱福,有感人于透支未来的害处,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他自己则连中二元,分别是会元和状元,成为拒绝透支未来的典范。
如何拒绝透支未来呢?我有一个思维工具可以分享给大家。
【把每一次的选择都当成最后一次机会。】
在背单词的例子中,原来的选项是:A、背单词,B、刷B站,C、现在刷B站,未来背单词。于是人很自然选择了C。
这一思维工具有效地剔除C选项,在A、B中二选一时,很多人是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的。于是人会选择先背单词,然后娱乐。
与此相仿,美国作家Og.Madino提出另一个经典的思维工具,“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自然不可能透支未来。
据我的观察,Madino的思维技巧对一部分人可能十分有用,对我来说作用力有限。因为我的大脑会慢慢明白“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的可能性极低。
在我的思维工具中,“当前的选择是最后一次的选择”的概率是很高的。比如,当前选择放纵,很可能就放纵一天,C选项(未来选项)很少发生。因此,我的这个思维工具是符合事实和规律的,经个人实践也是稳定有效的。
任何时候,我们寄希望于未来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机会,都是在透支,未来被透支得越多,未来的负担越大,未来的天空越阴霾,未来的自己越羸弱。
七、如何克服即时满足
即时满足(InstantGratification)是人的本能。人为了当下的满足作出最迅速的反应,这在漫长的进化史中,是人类的始祖们必不可少的求生技能。他们在复杂多变的丛林中稍有犹豫,可能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之后,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资讯、视频,不断地刺激着人的兴奋点,如果人类仍然屈从于即时满足,必然晕头转向,一事无成。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即时满足是脑海中稳定的回路,它的电阻小,很容易激活,一旦激活之后,就在大脑中行成短路,将理性思考旁路掉。人看到朋友圈的小红点、的通知,就一定马上要去点,一旦开始就投入不少时间。
那么如何克服即时满足呢?
先了解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损失厌恶(Lossaversion)。顾名思义,大脑像个很贪的小孩,一直在说“我全都要。”
大脑对损失更加敏感,不能忍受,它会本能地优先处理那些“可能快速逝去”事情,然后再做十拿九稳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人们在做正事之前,总是先做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大脑太贪了。
处理这一现象的绝佳方法之一,“五分钟冷静法”(Five-minutescool-down),把冲动先搁置五分钟,五分钟的冷静时间足以过滤掉大多数无益的冲动。为了配合这一方法,可以把冲动都记录下来,大脑就不会焦虑了。将冲动从大脑内存转到硬盘,可以节省大脑资源,来处理其他事情。
总结一下其他重要方法:
慎始。上文提到,即时满足一旦激活,就会稳定的导通回路,会旁路掉理性,很难处理。防患于未燃始终是最经济安全省事的策略,而且会大大地节省大脑的内存。分辨。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普通欲望。生理需要是需要尽量满足的,而欲望并不需要。分辨这点,有助于给大脑降低焦虑和恐慌。五分钟冷静法。见上文。
八、学不进去时怎么办
人有一种行动偏误,就是在不知所措的时候,总是要做些什么才能安心。
比如有人在投资股票时,看到股价波动,总是要操作一下,要么追加,要么抛出,结果自然是亏本。
为了应对行动偏误,人最优的策略是,在情况不明时按兵不动,直到分析清形势。
学不进去时,表明大脑判断自己没有能量支持后面的学习,最优的策略就是休息储能,然后再战。
休息储能,可以使用假寐,冥想,做眼保健操,深呼吸等等,总之让大脑放空,安静下来,持续一断时间。
等能量恢复到安全线以上,就可以继续之前的学习了。
为什么要继续之前的学习?
因为大脑对一门学科进行高强度的集中突破,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如果在难处就中断学习,大脑就自动为此门学科贴上“困难”的标签,你就不可能爱上这门学课了。
把当前的难点跨过去,你就驯服了它,否则它就驯服了你。
九、最强有力的武器是状态
自律的目标不是一段时间内有爆棚的生产力,而是维持一个状态——
每晚都心满意足地躺下,清晨都满怀期待地睁眼。
当人处于这样的状态中时,时间本身像裹了糖一样,这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生活生式。
有这种生活状态的人,就算遭受一定的命运重击,仍然能恢复到自己本来的位置。这样的状态既是最厚的铠甲,也是最锋利的武器。
所以追求自律的过程中,大可不必因为一两次失败而沮丧,因为你的目标不是一城一池,而是一个状态。
也不要太过分透支精力,不要熬夜学习,因为你的目标不是一城一池,而是一个状态。
一个保有余力的生活状态。
笔者新书:学无止境
■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独居,讲真,在大学的时候我不是一个自律的人,高中的时候听信了班主任的话---进大学就可以随便玩和谈恋爱了,导致我进了大学后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尽情的放纵了自己四年。毕业后工作,创业,我逐渐的把自己从大学中懒散的状态硬生生的拖回到自律的状态,不为的别的,就想为自己的工作多增加点效率,真的,从散漫切换到自律,这其中给我带来的改变和工作的高效,我太深有体会了,否则以我懒散的状态和行动的低效,不可能创业成功,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一,给自律开个头,早起散漫的人大多晚睡晚起,因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随心所欲且舒服,自然而然的,一旦决定要自律,就要先从这个最容易改变的生活习惯做起,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怎么做大事呢,所以咱们的自律大业要从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开始,不对,是从早起开始!!早起的目的是帮助你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是最容易做到的自律习惯,所以先要把它解决掉,之后你才能更有信心去攻破其他的影响你自律的障碍。成人每天保证睡7个小时足矣,所以如果准备6点起床的话,晚上11点就必须得睡觉,之前上大学的时候养成晚睡的习惯,但是上班之后每天因为工作地距离住处比较远,所以必须得6点起才能正点上班,如果还晚睡的话,由于睡眠时间的减少,白天上班就会一天都没精神,午睡都不顶用,但是如果早睡早起,白天就不会犯困,这也是个提升工作效率的好习惯,可谓一举两得。二,当下只专注做一件事情一个时间段,如果想做多个事情,因为难度的增大,会对自己内心产生压力,从而产生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会触发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本能的去寻找可以让大脑放松的事情去做,典型的行为就是刷朋友圈这种可以让大脑放松下来的行为。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这种感觉,如果你一段时间想实现很多的目标,那么实施起来就特别的低效,很可能到头来哪件事情都没做好,而如果你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做一件事情的话,因为只专注做一件事,你的效率反而提高了,由于做的越来越得心应手,焦虑感反而没有了,进而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刷朋友圈和社交软件也就对你没有吸引力了。专注是自律中很重要的一环,所以不要贪心,当下只专注做一件事,这样才是最有效率的做事方式。三,养成经营自己的思维如何经营好自己是每个人都该考虑的事情,一个人以经营自己人生的心态和以打工者的心态得过且过的混日子,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养成经营自己的心态就自然而然的自律了。如果把自己比喻成一间公司,你自己就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你付出的是时间,得到的是自身增值,形成这样的思维的话,你就会倍加珍惜你自己的时间,因为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金钱,时间实际上要比金钱要贵的,因为钱可以再挣,但是要记住,每个人的时间一旦浪费了,就不会再回来,优秀的人都是很珍惜自己的时间的,这个时间转化成自我价值的比率越高,你把自己经营的就越成功。而现实确是很多人没有这种思维,只把自己当成打工者那样得过且过的混日子,这样的人是没有动力去做可以让自己增值的事情的,因为做自我增值的事情前期都是需要毅力去推动自己去做的,显然没有刷朋友圈,打打游戏,看看美剧来的那么轻松和自然,这些东西把时间吞噬于无形之中,因为做这些事太安逸了,可以让自己全身心的放松。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做这些对自身无益处的事情过多,是在浪费你宝贵的时间,也就是浪费生命,20几岁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自己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但是等你一旦过了30岁的时候,大多就会对自己年轻时候碌碌无为而悔恨,因为30多岁的时候,新鲜的血液涌进职场,比你能拼,比你年轻,更糟的是,你上有老,下有小,跟这帮年轻人再去竞争就稍显力不从心了。所以要趁着年轻尽早的让自己增值。把自己看成一个公司,你就是你这个公司的老板。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就是盈利;做对自己无益的事情,就是亏损。以上就是我这些年来把自己的散漫改造成自律的经验,希望能帮到大家。
■我95后,现在一个人在北京生活着,平时也很自律。年轻、独居、自律三样我都占了。
要想保持自律,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想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做到自律。
我梳理了我的思路,觉得一个自律的人,一定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标的人,简单来说,就是目的性非常强的人。
因为“自律”本身不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谁不想每晚都打王者?谁不想放开肚皮吃垃圾食品?抑制住自己的欲望去在晚上学习写字,逼着自己不停地吃水煮菜健身餐,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坚持下来了,就是自律的表现。
以我为例,我觉得我身上有两件事算是很自律的,第一件是每天晚上学习或者写文章、第二件是一到训练日就一定去健身房健身。
我先来说说我的动机,再来说说我的做法,最后放几张照片晒晒我的成果。没自拍,不会干扰试听的,请放心食用。
动机篇:长期回报和短期落地我觉得要想真的做到自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着利用经济学的目光,把时间看成资本,把你自己看成商品,用投资的目光和手段去规划你的事情。
企业家在分析自己的投资方向的时候,都喜欢对媒体说:“这个行业在未来会增值”等诸如此类的话,这句话的逻辑就是,不要太注重短期收益,要想真正获得大回报,就要用前瞻的视角去看待未来,聚焦于长期回报。
把这个投资的逻辑运用到自身上,我们的投资目标就相当于三年、五年后的自己,我们现在逼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向未来更优秀的自己靠拢。
这是长期回报的目标确定。
然而,仅仅有目标还不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达到目标,我们就必须要把目标拆分成一步步,去实现它。
这就是短期落地的任务达成。需要的,就是自律的品质。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互联网人,现在在东家做市场。想在三年后跳槽到鹅厂,成为鹅厂的市场经理,你该怎么规划你的每一步?
首先,定目标:三年后跳槽去鹅厂,成为鹅厂的市场经理。
接下来,目标拆解:怎么成为鹅厂的市场经理?成为鹅厂的市场经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能够从哪些方面优化自己?
在接下来,任务设定:通过搜索了鹅厂社招的要求,你清楚了要想进鹅厂需要具备A、B、C三点条件。那么在接下来这三年的时间,你就可以在你的工作中重点锻炼这些能力,甚至有针对性地每天做工作日志,或者做出一个符合鹅厂要求的产品。
再甚至,可以在、产品经理这些网站上,去尝试着认识一些鹅厂的人,social一圈下来,说不定会有收获。
怎么去具体完成这些任务?手段非常多:阅读国内外的互联网资讯、定期总结自己的工作、多于公司前辈交流、尽可能出去social……
你看,当你设定目标了,并且根据你的目标把你的任务拆解出来,你会发现你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根本没有时间给你打王者或者刷肥皂剧。
逻辑梳理:目标设定(我是习惯设定周期为三年的目标)——目标拆解(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任务设定(完成哪些任务可以让我达成这些小目标?)——开始实行(学会利用互联网和你的人脉,获得你想要的信息)——安排好日程,开始自律。
做法篇:尽可能减少损耗成本损耗成本在我这篇文章里的意思是,你为了做完你的任务,所需要付出的所有成本,主要是金钱和时间成本。
人是理性和感性并存的生物,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理所应当地计算自己会获得什么,付出什么,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就是这个付出,给我们的情绪所带来的影响。
当你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损耗成本远远大于收益,很有可能你就没办法完成这个任务。
举个例子,假设你的健身房选在了需要坐地铁半小时的地方,下来还要各种骑车,每次练完回家八九点才能吃晚饭,你觉得你能坚持多久?
你立志要当一个文艺青年,一年读书200本,然后每天坐45分钟的公交车去国家图书馆,你觉得你能坚持多久?
要我说,我觉得你买一个瑜伽垫在家练徒手健身;或者买书放在家里屯着看,其收益都远大于大老远地跑去健身房图书馆。
推荐阅读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北京人怎样反驳「北京考生高考只要考4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的谣言
- 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在国外知名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