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我长这么大,就没见过有人不偏科\( 二 )


1.你是不是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了
这种喜欢可能是你喜欢这个科目内容或喜欢某个科目的老师 , 导致你在分配时间的时候不自觉的分配给这个科目的时间过多 。
检查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 看看自己是不是那种花了过多的时间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 , 然后上了一个晚上的自习学了一晚上自己喜欢的科目 , 在回家的路上还觉得自己特别充实 ,
学了一个晚上 , 但是其实你最讨厌的科目压根都没有碰 , 这样下去成绩也不会取得特别大的突破 。

2.你是不是一只在学习自己会的东西
忙碌并不代表勤奋 , 有时候就是瞎忙 , 什么都没干;勤奋也不代表进步 , 有时候就是反复重复已经掌握的也没什么效果 。
你可能也分配了时间给自己不擅长的科目 , 比如说还是数学 , 然后做了一套老师发的卷子 , 会的部分都写了 , 不会的部分打算等着老师讲 , 难算的部分都不想算 。
你明知道自己解析函数的部分比较不会做 , 但是迟迟不敢去攻克这个部分 。 反而在自己会的那些东西上一直寻求成就感 。
把自己不擅长的那个科目 , 自己不擅长的部分标注出来 , 集中花一段时间去正面痛击自己的这个弱点 , 解析函数题的这个解法我不会 , 找出十道这样的题 , 算会了为止 , 算的熟练的为止 。
就这么一个点一个点的攻克 , 偏科的你的那个弱项 , 一定会提上来的 。
3.你是不是一直在做那些不用动脑的事情
什么叫不用动脑子的事情呢 , 比如他不擅长历史 , 他把历史书抄了一遍 , 也学了一晚上历史 , 但是有效果吗?没有 , 他数学不好 , 他把不会做的题 , 看着答案抄了一遍在错题本上 , 抄了就会了吗?
还是不会 。 然后他从时间的分配上一看 , 我已经给了数学特别多的时间了 , 但是他还是被畏难情绪控制了 , 做一些根本不需要动脑子的事情麻痹自己 ,
偏科的同学千万不要麻痹自己 , 而是需要操起手术刀 , 直面自己的问题 , 剖析自己的问题 。
我们每个人都有畏难的情绪 , 趋利避害 , 就易避难 。 越是不擅长的东西 , 反而我们越不愿意触碰 。
要记住 , 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比别人优秀 , 才能从考试中厮杀出来 , 每个人都有畏难情绪 , 如果你没有 , 就可以先走一步 。
四、检查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学某个科目
1.长期承诺
1997年 , 盖瑞·麦克赫森开始着手一项调查 , 有关一个长期以来困惑着家长和音乐教师的谜团 。 为什么有些孩子在音乐课上进步神速 , 而有些却相对缓慢呢?他采取了长期跟踪式研究 , 随机挑选157名儿童 , 分析他们的音乐成长历程 。
经过前9个月的课程 , 孩子们的水平明显变得参差不齐:少数几个孩子进步神速;少数几个勉强跟上;大部分人徘徊在中间水平 。
技能水平的分布遵循音乐天赋的钟型曲线 , 正好符合我们的直觉 。 问题是 , 是什么造成了这条曲线?它是不可避免的吗?
随机挑选一群正在努力学习某项技能的人 , 这条曲线就能描绘这群人的能力分布情况吗?或者是否存在某些看不见的神秘因素 , 可以解释并且预测每个孩子的成败?
麦克赫森开始分析收集上来的数据 , 试图找出原委 。 这神秘因素是智商吗?不是 。 是听觉敏感度?不是 。 是数学能力?节奏感?运动感知能力?收入水平?不 , 都不是 。
接着麦克赫森测试了一个新因素 。 在孩子上第一堂课之前 , 他提出过一个简单的问题 , 这个新因素就是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 这个问题是:这个新乐器 , 你觉得自己会弹(吹)多久?(选项有:今年、小学期间、直到高中、终身 。 )
麦克赫森说 , “起先 , 大部分人回答『啊 , 我不知道呀』 , 但是在你再三追问之下 , 最终他们会告诉你一个肯定的答复 。 早在那时 , 他们已经有了想法 。 已经给自己的生活选择了某样东西 , 让他们觉得:对 , 这就是我想要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