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卒看历史|司马迁为什么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大家知道叔孙通的故事吗 , 今天小编来和大家聊一聊 。
【小卒看历史|司马迁为什么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独尊儒术” ,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大转变时期 。 儒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 先秦时期 , 儒学未与君权结合 , 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状态;汉代尤其汉武帝以前 , 儒学转而与君权逐步结合 , 得到官方的认可 , 儒学便成了统治者的“守成”之学 , 儒家思想一跃而成为封建专制集权制国家的统治思想 。 儒学的这一转变 , 汉初的思想家如陆贾、贾谊、晁错、公孙弘、董仲舒等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除他们以外 , 对汉代的儒学中兴立下不朽之功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 , 他就是被司马迁称为“汉家儒宗”的叔孙通 。
小卒看历史|司马迁为什么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文章图片
第一 , 叔孙通通达时变 , 知当世之要务 。 这也是汉儒与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特点 。 读《史记》《汉书》中叔孙通的传记 , 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精通“时变” , 审时度势 , 能在秦汉之际的动荡岁月中出入自由 , 游刃有余 。 对此 , 当时就有人斥责叔孙通说:“公所事者且十主 , 皆面谀以得亲贵 。 ”秦朝时 , 他是一位“待诏博士” , 当陈胜起义时 , 秦二世召集在咸阳的博士诸儒生30余人询问情况和对策 , 但由于他们的回答不符合秦二世的心愿 , 以至于有的儒生被交给执法的官吏问罪 。 叔孙通则不然 , 他故意迎合秦二世 , 以寻求机会逃离虎口 。 他脱身后 , 前往薛地 。 当时 , 薛已降楚 , 等到项梁去薛时 , 叔孙通就跟随了他 。 后来 , 项梁在定陶战死 , 叔孙通就跟随楚怀王 。 楚怀王做义帝后 , 迁往长沙 , 叔孙通留下来服事项王 。 汉高帝二年 , 汉王刘邦率领五个诸侯的军队攻入彭城 , 叔孙通又投降了汉王 。 汉王失败西撤 , 他终于跟随了汉军 。 在秦末汉初的动荡岁月中 , 叔孙通多次易主 , 实际上他是在选择可事之君 。
小卒看历史|司马迁为什么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文章图片
叔孙通跟随刘邦后 , 仍然不忘灵活变通 , 去就取舍“与时变化” 。 刘邦是楚人 , 他开始时很讨厌儒生 , 于是 , 叔孙通便打扮成楚人装束 。 叔孙通投降刘邦时 , 跟随的弟子有100多人 , 然而他没有推荐过谁 , 却专门对原先那些盗伙中的强徒加以推荐 。 弟子们都偷偷地骂道:“服事先生几年 , 又跟随他投降了汉王 , 如今他不能推荐我们 , 却一味推荐那些大强盗 , 这是什么道理呢?”叔孙通则对他们说:“汉王正冒着矢石争夺天下 , 你们难道能够战斗吗?”后来 , 战争平息 , 刘邦取得了天下 , 叔孙通也有了地位 , 被任命为博士 , 称稷嗣君 。 跟随叔孙通的儒生以后也都做了郎官 , 都高兴地称叔孙通“知当世之要务” 。 叔孙通是个儒生 , 但他懂得顺应历史潮流 , 随时势而变化 , 他把“不知时变”的儒士称为“鄙儒” 。 秦汉时期已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 , 如孔子时代 , 世界多元 , 他可以像“择木之鸟”那样在列国之树中间进行选择 。 而秦汉之时 , 多元的世界归于一统 , 此时只有一棵皇权大树 , 无选择余地 , 因此 , 如果再像孔子那样“道不同不相为谋” , 便意味着将永不用世 。 更何况像孔、孟那样的儒学大师 , 尽管他们一生栖栖遑遑 , 到处奔走 , 可在当时那种多树林立的情况下 , 仍然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栖身之所 。 叔孙通显然也是在寻找可栖之树 , 他几经选择 , 终于归从了即将取得天下的刘邦 。 后来 , 他就极力寻找儒家与皇权的结合点 , 以求儒学和儒生受到重视 。 应该说 , 如果没有叔孙通等人的“变通”或者“圆通” , 儒家将永远摆脱不了孔子那种“丧家之狗”的命运 , 儒学成为官学更无从谈起 。
小卒看历史|司马迁为什么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文章图片
第二 , 叔孙通制定汉家礼仪 。 作为儒生 , 叔孙通对儒学有深刻的认识 , 他曾对刘邦说:“夫儒者 , 难与进取 , 可与守成 。 ”此可谓对儒学与社会政治关系的高度概括 。 当群雄竞力 , 以勇武相尚时 , 儒学很难找到用武之地;而社会一旦安定 , 儒学便可发挥其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 。 对于儒学“难于进取”的特点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已经有了具体的说明 , 而统一的秦王朝却没有也没来得及验证儒学“可与守成”的特点 。 等到汉朝“已并天下”之后 , 叔孙通便开始了用儒学为汉家“守成”的努力 。 汉高帝五年 , 诸侯们在定陶一同拥戴刘邦做皇帝 。 此时 , 上升到统治阶层的刘邦群臣彼此争功论赏 , 有的酒醉后乱吵乱闹 , 甚至以剑击柱 , 混乱的朝仪令刘邦这位新君不知所措 。 叔孙通看准了机会 , 在刘邦越来越感到厌烦的时候 , 他请求到鲁地征求儒生 , 与他的弟子们共起朝仪 。 叔孙通等参照秦仪 , 采古礼 , 制汉仪 。 两年以后 , 长乐宫成 , 行仪于朝 ,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 , “无敢欢哗失礼者” 。 刘邦当时十分得意 , 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 ”这件事对刘邦震动很大 , 他由此明白了儒生的好处 , 变得尊重儒生和孔子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