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探探|江南·人文 | 课植园的联想,在江南园林品味古人的诗与远方( 二 )


海底探探|江南·人文 | 课植园的联想,在江南园林品味古人的诗与远方
本文插图

▲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无不诠释着主人的文心与涵养
姑苏之外 , 位于扬州古城东南的何园 , 乃园主人何芷舠在丁壮辞官后斥巨资所建 。 进入何园大门 , 花木丛中迎面一道云墙 , 上有何芷舠自书匾额“寄啸山庄” , 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 。 上海嘉定 , 秋霞园内的山景湖石“南山”取自东晋陶渊明名句“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北边的“桃花潭”源自《桃花源记》 , 可见当年园主人对陶渊明高风亮节之仰慕 。 环桃花潭的建筑中 , “池上草堂”为园主人赏荷读书之所 。 《池上篇》和《草堂记》同为唐代白居易的晚年作品 , 寄托了诗人退隐息躬的情怀 。
回看课植园 , 马文卿将园名定为“课植” , 乃寓“课读之余 , 不忘耕植”之意 。 晚年的马文卿以“农圃者”自居 , 为耕植亲力亲为 , 终极实在是以庄园式园林为载体 , 回归一种天然、澄澈与安宁的生活 。 马文卿这种对退隐息躬的田居生活的向往 , 与江南各地的园林主人别无二致 。
海底探探|江南·人文 | 课植园的联想,在江南园林品味古人的诗与远方
本文插图

俗语道“上有天堂 , 下有苏杭” , 苏杭两地之所以被视作“天堂” , 主要得益于园林风景之美 。 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并留下贵重的诗篇画卷 , 前者如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 后者如绘画巨匠文徵明的《拙政园景图》 。 可以说 , 凡是名垂中国艺术史册的书画家、文学家、诗人 , 都与园林有着不解之缘 。
作为传统的文化发达之地 , 江南地区人文荟萃 , 人才辈出 。 那些满腹经纶、致仕而归的官僚 , 屡考不中而转行经商的儒贾 , 以及在穷困潦倒之际摆弄花石以遣情怀的落拓文人 , 或凿池堆山 , 或莳花植木 , 为后代留下了最具影响力的文人园林 。 它们被建造的目的 , 是为了营造一个清谈读书、觞咏娱情的夸姣环境 。 于是 , 以天然山水为楷模 , 辅以中国传统文化之落款、匾额、楹联的文人园林应运而生 。
名列“中国四大名园”的姑苏拙政园 , 其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的“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 ,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 园中有一处“与谁同坐轩” , 引用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同坐?明月 , 清风 , 我” 。 其西南是“留听阁” , 取自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 园中主厅“远香堂”和它眼前的荷花池 , 所用的是周敦颐《爱莲者说》中“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的典故 。 小沧浪水院原是园主人读书之处 , 阁外步柱上“清斯濯缨 , 浊斯濯足;智者乐水 , 仁者乐山”的挂帘取自《楚辞·渔夫》 , 更是园主人心情的奥曲流露 。
与拙政园一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 , 中有一处“月到风来亭” , 取自唐代韩愈诗“晚色将秋至 , 长风送月来” 。 “竹外一枝轩”取苏东坡“江头千树春欲暗 , 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诗意 , 将竹枝与春水直接联系了起来 。 “小山丛桂轩”则引用北魏诗人廋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之意 , 有着迎接宾客 , 款留友人共赏美景的寄意 。 闻名园林家陈从周就曾盛赞网师园 “清新有韵味 , 以文学作品拟之 , 正如北宋晏几道小山词之‘淡语皆有味 , 浅语皆有致’” 。
然而 , 有“书卷气”的何止于一处网师园 , 一座苏州城?遍布江南的文人园林 , 无不凝结着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结晶 。 无锡有寄畅园 , 常熟有燕园 , 泰州有乔园 , 南京有瞻园 , 更不论与姑苏平分秋色的扬州 , 个园、何园、小盘谷各有千秋 。 到了沪上古镇朱家角 , 一曲《牡丹亭》更是让课植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平添几分韵味 。 每到日落时分 , 四百年前的音韵故事会在荷塘月色的江南园林中铺展开来 , 好生悠扬 。 莲池深处 , 春香伴着丽娘踏着细步、舞着曳地戏服的长长水袖缓缓而来 , 看那园中春花盛开 , 喜形于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