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盗墓|戴向明:文明、国家与早期中国( 六 )


从秦汉往上追溯是夏商周三代王朝 。二里头代表的夏王朝(此点还有些争议) , 作为三代之首尽管被许多史学家视为可实证历史的开篇 , 但由于还没有当时文字的自证 , 后世文献的记载也非常简略 , 实际上也可划入“史前时代” 。再往前是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 , 神人杂糅、扑朔迷离、真真假假 , 许多学者认为这个时代或其中的尧舜时期大体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相对应 。从龙山到二里头时代 , 恰是探讨中原地区乃至黄河流域国家起源的关键阶段 。
我们知道 ,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千古一系”、“中原中心论”、“黄河为中国文明摇篮”的传统观念 。因为三代以降的各王朝 , 周秦汉唐直到北宋 , 各主要时段特别是统一王朝时期 , 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徘徊在从关中平原到环嵩山周围的“大中原地区”;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主要活动于这个地区(包括晋南) , 或至少是黄河流域 。经过学界多年探索 , 包括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 , 人们逐渐认识到 , 古代中国 , 尤其在文化和族群构成方面 , 实际上是“多元一体”的格局 。但另一方面 , 我们对“中原中心论”又有新的理解 , 这种说法在特定时段仍有其合理性 。基于上面所说的那些史实以及考古学研究的成果 , 我们看到从龙山时期往后(距今4300年以后)直到北宋 , 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总的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而且需要强调的是 , 从龙山时期经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帝国 , 最终完成对早期中国的整合和统一的还是中原王朝及其构建的文化与族群共同体 。然而在此前和此后 , 却不能说中原就是中国的中心或最发达的区域 。从考古学上看 , 仰韶晚期到庙底沟二期(或称中原龙山早期) , 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可能都比中原发达;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更是一枝独秀 , 作为我们已经论证过的中国最早的国家 , 无论是其社会组织还是文化成就 , 都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 , 包括中原 。
目前有关“最早中国”的讨论 , 不论是以陶寺为代表 , 还是以二里头为代表 , 抑或以西周为代表 , 还是其他一些说法 , 就像有人指出的 , 都要坚守两个核心概念 , 一曰“中”即中原 , 一曰“国”即国家 , 就是以中原为中心形成的最早国家或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才是“最早中国” 。这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一种立场或一种视角 , 其背后其实是“中原中心论” 。但前文指出 , 中原中心论的合理性只存在一定历史时段范畴内;而且如果以帝国统一时期的中国疆域为出发点来追寻何为早期中国或“最早中国” , 前边各种说法就会遇到问题 , 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我们就可以追问 , 在中原早期王朝或王国之外出现的那些早期国家 , 是否属于早期中国、甚至最早中国呢?比如石峁 , 比如年代比他们都早很多的良渚?
还有一个问题 , 如果我们承认良渚是国家 , 那么最有可能是拥有王权的国家;如果这种王权是世袭传递的 , 那么良渚不是王朝国家又是什么国家呢?同理 , 对于陶寺、石峁等代表的早期国家也有这个问题 。所以 , 对于这些缺乏文献记载的早期国家的性质、它们的权力结构和传递方式 , 都是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综上 , 关于早期中国的认识 , 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最早中国”这个在学理上很难界定的概念 , 而是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更是作为一个文明共同体的形成过程的角度来观察 。这方面恐怕还是首先要回归到苏秉琦老先生 , 他给出了迄今看来仍然是最有启示性的解说:
“‘中国’概念形成过程 , 还是中华民族多支祖先不断组合与重组的过程”;“从共识的‘中国’(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 各大文化区系间的交流和彼此认同)到理想的中国(夏商周三代政治文化上的重组) , 到现实的中国——秦汉帝国 , 也相应经历了‘三部曲’的发展” 。
作者:戴向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3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