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文会|李小龙:“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的机锋丨【小说新话】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李小龙:“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的机锋丨【小说新话】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的机锋
文/李小龙
【京师文会|李小龙:“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的机锋丨【小说新话】】
京师文会|李小龙:“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的机锋丨【小说新话】
本文插图

小说艺术最神奇的地方在于造境 , 但这同时也是最难的 。 所谓造境 , 就是用文字营造一种全息的场景 , 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其中的气息 。 曹雪芹是最擅长造境的艺术大师 , 《红楼梦》也堪称作者构建的一场真实大梦 。 不过 , 有些情境中的信息过于微妙 , 加上前后勾连的线索颇为复杂 , 以至于理解起来颇有困难 , 还需要深细的分析 。
比如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 可以说是《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之间最为尴尬的一个场景了 。 凤姐感受到了 , 她说:“你们大暑天 , 谁还吃生姜呢?”周围人没明白她的意思 , 还老实回答:“没有吃生姜 。 ”凤姐便故意用手摸着腮 , 抖出她的包袱说:“既没人吃生姜 , 怎么这么辣辣的?”此语一出 , “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 , 越发不好过了 。 宝钗再要说话 , 见宝玉十分讨愧 , 形景改变 , 也就不好再说 , 只得一笑收住” 。 但是 , 凤姐所说的“辣”究竟指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看 。 一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并不了解 , 作者说“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 , 因此付之流水” 。 当然 , 这稍微有些奇怪 , 因为当时贾母那里可是“满屋子”人 , 尤其是迎、探、惜等也都聪慧绝顶 , 怎么会都“未解得”呢!之所以如此 , 可能是作者不想将宝、黛、钗三人的矛盾表面化 , 便恰如其分地让所有在场者闭目塞听了 。 二是由于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情节之外的叙述 , 比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宝钗“大怒”之类)以及对一些人物态度的定性(宝玉“脸上没意思”、黛玉心中“得意”之类) , 所以在理解这一场景时 , 书外的读者比书中人物更有优势 。 三是读者是否真理解 , 还需要打个问号 , 因为上面说的优势有时候不过是一种可能性 , 匆匆浏览的读者未必能将其兑现:相信很多读者也与凤姐一样 , “于这些上虽不通达 , 但只见他三人形景 , 便知其意” , 也就是说 , 虽然可以感受到三人此时的尴尬 , 但并不清楚这三人的话中机锋究竟是什么 。 所以 , 我们有必要用细读的方式来寻绎语言交锋中的蛛丝马迹 。
此回之前恰是宝、黛二人最大的一次争吵 , 同时也是作品中对二人心理活动最深入、最丰富的一次展示 , 是文学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 此次吵架先因张道士提亲引起 , 黛玉担心宝玉见异思迁 , 宝玉担心黛玉对自己不放心 , 黛玉又认为宝玉这种担心本身便启人之疑……宝、黛二人虽均为真心 , 但由于陷入“猜疑链”中 , 结果两下误会;又因旁及“金玉良缘” , 火上浇油 , 遂大吵起来 。 这一架声势极大 , 阖府皆知 。 到了这回开始 , 依然是宝玉赔礼 , 二人和好 , 然后被凤姐抓住 , 直接拉到贾母面前 。这个场景本来就有点儿尴尬 , 更微妙的是 , 这时宝钗也在贾母这里:宝黛吵架本即因“金玉良缘”而起 , 于是 ,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 这几个人又同处一室 , 情形自然会比较异样 。
京师文会|李小龙:“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的机锋丨【小说新话】
本文插图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之“兄妹拌嘴同住上房”
作品是这样写的:“此时宝钗正在这里 。 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 , 挨着贾母坐下 。 宝玉没甚说的 。 ”这里用“正在”便透露出此中之信息 , 所以黛玉“一言不发” , 宝玉也“没甚说的” 。 但若不说话 , 场面会更难堪 , 宝玉只好硬着头皮与宝钗搭讪 , 说:“大哥哥好日子 , 偏生我又不好了 , 没别的礼送 , 连个头也不得磕去 。 大哥哥不知我病 , 倒像我懒 , 推故不去的 。 倘或明儿恼了 , 姐姐替我分辨分辨 。 ” 阅读《红楼梦》一定要对作品所描述的人物语言有所警惕 , 不能不假思考就全盘接受 , 因为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交际型语言 , 有礼仪与社交所限定的套路;再加上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面貌整体来说是展示型的 , 并无作者的背书 , 所以并不能因为作者这样说了 , 就一定是真的 。 比如宝玉所言 , 若不向前回溯我们可能会误以为真 , 但上回之末已经把真相说出来了:“至初三日 , 乃是薛蟠生日 , 家里摆酒唱戏 , 来请贾府诸人 。 宝玉因得罪了林黛玉 , 二人总未见面 , 心中正自后悔 , 无精打采的 , 那里还有心肠去看戏 , 因而推病不去 。 ”可见他不去是“推病” , 不是真病 。 所以这里说自己“不好了”完全是托词——当然 , 托词并不是撒谎 , 对于中国人来说 , 有时候拿个借口出来是为了顾全社交礼仪 , 不必上纲上线来深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