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昔日旅游胜地今成“烫手山芋” A级破产景区难觅接盘者( 二 )


传统景区的不同命运
从旅游爆款到无人问津 , 部分传统景区缘何会遭遇如此跌宕起伏的命运?
据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 , 受疫情影响 , 各地景区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 从全年来看 , 在降价营销、入境游大幅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 全国景区企业的收入损失程度预计会达到去年同期收入水平的40%-50% , 明显高于旅游行业整体平均水平 。 其中 , 接待规模越大、景区门票票价越高的景区 , 直接收入的损失越大 。
不可否认 , 当前 , 有相当一批传统景区的日子已经变得越发难捱 。 公开消息显示 , 除了龙门阵景区和养子沟景区外 , 4月 , 郑州世纪欢乐园正式闭园;两个月后 , 由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 知名5A级景区野三坡运营方河北野三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野三坡旅游")被申请破产重组 , 根据当时的重组信息 , 野三坡旅游负债率达69%;同一时期 , 4A级景区狼牙山也出现了因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的情况 。
但另一方面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也发现 , 近期也有部分手握稀缺旅游资源的传统景区通过一些改造及营销措施 , 出现了经营回暖的迹象 。 从三季报来看 , 西安旅游、九华旅游、宋城演艺、天目湖等多家运营景区的旅游企业就实现了前三季度净利润的正增长 。
在周鸣岐看来 , 长期以来 , 我国大量传统景区营收结构单一 , 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景区门票及索道、车辆交通等基础性项目 , 这些项目占总收入比重高达70%-80% , 毛利率多在80%-90%左右 , 是该类景区利润的核心 。 "此前 , 不少景区躺着赚钱的状态 , 让经营者们缺少转型的动力 。 "周鸣岐坦言 , 而在近两年国有重点景区整体降票价的大背景下 , 叠加疫情影响 , "先天优势"不明显且转型较慢、较晚的景区就普遍在今年遭遇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冲击 , 即使暑期和"十一"国内旅游市场回温明显 , 这些景区也很难扭转资金链断裂、破产的局面 , 而且 , 对于"抄底"的投资人们来说 , 这些相对规模不大、资源禀赋也不足的景区 , 并不算是有投资潜力的优质资源 。 招募不到投资人、遭遇流拍、降价挂牌等情况的出现虽令人唏嘘 , 但也在意料之中 。
转型中的阵痛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 融资成本和资金链风险都相对较高且转型相对较慢的中小民营景区 , 如果不尽快改变粗放的业态、形成度假产品 , 走向亏损、倒闭的可能会越来越多 , 它们能否撑到明年都是未知数 。 "周鸣岐表示 , 提高二次消费、打造度假型产品 , 对于中小景区来说 , 已经是其生存下去的必经之路了 , 而像龙门阵等景区简单地在旅游区域周边配备一些餐饮、住宿业态 , 其实仍然还是比较传统的调整 , 只有摒弃原有的观念 , 跟着消费的最新需求去规划、投资、建设 , 才能对资本和游客产生真正的吸引力 。
可以看出 , 景区转型已成为弦上之箭不得不发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提出 , 当前传统景区若要在较快时间内"自救成功" , 或许可以尝试一些投资少、用时短的项目 , 比如进行一些创意型改造 。 "景区可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当地特色 , 甚至打造一些沉浸式体验型的小型场景 , 在场景内开展一些收费游戏或互动项目 , 并增加游戏的娱乐性和互动性 , 通过新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和营销 , 来增加额外收益 。 "吴丽云进一步介绍 , 此前红遍全网的"不倒翁小姐姐" , 运营成本比起新建设备设施要少很多 , 但在引流和提高景区知名度方面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不过 , 吴丽云也直言 , 利用创新的渠道和形式进行改造 , 对景区项目设计环节要求较高 , 除了足够的创意及设计能力 , 经营方还需准确结合当前新媒体传播模式 , 找准消费者关注点 , 激活景区的活力 , 打造网红打卡地 。
此外 , 还有多位专家均指出 , 随着全国范围内景区门票的降价 , 部分景区也意识到 , 单纯依靠卖门票已很难保证收入 , 开始注重多元化收入模式 。 不过 , 吴丽云也表示 , 即使受到疫情冲击 , 传统景区也不会完全消失 , 一些拥有稀缺资源的自然景观还有很大的客流基础和发展空间 。 "但在未来 , 行业的整合升级将成为趋势 , 如何与科技文化创意相结合 , 在投资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升级去迎合当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 都是景区方面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 "吴丽云表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