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健康|江南·人文 | 小桥流水, 书场茶馆, 串起江南的人文生态


戏说健康|江南·人文 | 小桥流水, 书场茶馆, 串起江南的人文生态
本文插图

新近登陆中华艺术宫的“风从东方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艺术展”上 , 新场古镇“第一楼”的沉醉式场景成为“网红打卡点”——循着茶馆余音绕梁的锣鼓书 , 多少人醉在江南 。
这“第一楼” , 全称为“第一楼书场” , 是坐拥洪福桥首、临南北大街的一幢三层临河骑楼式砖木结构建筑 , 可谓新场古镇最为显眼的地标 。 它始建于同治末年 , 距今约一个半世纪 , 是古镇如今仅有的两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有意思的是 , “第一楼书场”沿河吊挂的店招写的实在是“第一楼茶园” 。 由此连缀出的 , 是茶馆与评话的不解之缘 , 也是笃悠悠的江南慢时光 。 小桥流水边 , 一杯茶 , 一场书 , 这样的江南生活标配 , 令人心驰神往 。
江南水乡处处桥头、条条冷巷见有茶肆 , “孵茶馆”是当地老百姓最常见的休闲消遣方式
历史学家王家范在《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中提到 , 明清江南文化娱乐之费在生活消费中占去了相称的比重 , 较全国其他地区都高出一筹 。 他所说的文化娱乐 , 就包括在茶馆喝茶 , 在书场听书 。 明清之际通俗性文化娱乐活动在江南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 , 与当时江南城镇的发达、经济状况的富庶密不可分 。 如是情形一直绵延至今 。
江南水乡处处桥头、条条冷巷见有茶肆 。 在江南一带 , 上茶馆(有时也称茶楼、茶室)喝茶被称为“孵茶馆” , 这是老百姓最常见的休闲消遣方式 , 早已形成传统 。 一个“孵”字 , 透着从容闲适的心境 , 就这样任时光一点一点流逝 , 茶汤一点一点冲淡 。 早在乾隆年间成书的《儒林外史》中 , 人们略可一窥江南茶馆之盛 。 小说中马二先生游览杭州城 , 先后在钱塘门外、净慈、雷峰四周、吴山上、城隍庙等处六次吃茶 。 读者借他的眼睛发现 , 城里茶馆云集、鳞次栉比 , 有一条路上的茶馆(茶摊)甚至多达30多处 , 并且 , 这些茶馆都是大众化消费场所 。 上海茶馆业的勃兴虽晚于苏杭 , 20世纪上半叶也已蔚为壮观 , 至少有800家 。 名称则极尽风雅 , 不仅好用“楼”字 , 偶然也以“庐”“园”“轩”“亭”字称呼 , 甚至取名“满庭芳”“玉壶春”等 。
戏说健康|江南·人文 | 小桥流水, 书场茶馆, 串起江南的人文生态
本文插图

事实上 , 江南各地的茶馆又因地制宜地呈现出了些许差异 。 对此 , 姑苏作家陶文瑜在《茶馆》一书中有过叙述 。 例如 , 苏杭两地的茶馆大多围绕其特有的风光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而形成辨识度——喝园林茶的苏州人不在少数 , 耦园和艺圃都是喝茶的好去处;西湖的边上若不开茶馆 , 西湖肯定是没有主心骨的失魂落魄 , 龙井不生长在拥有西湖的杭州 , 也会少去很多滋味和颜色 , 其中 , 三雅园和藕香居是清朝初年西湖边上两座比较有名的茶馆 。 再看扬州人对于茶馆的偏爱——扬州人生活得比较春风得意的标志就是泡茶馆 , 按照扬州人的说法是“早上皮包水 , 晚上水包皮” , 这“皮包水”指的恰是喝茶 , “水包皮”则是指泡澡堂子;此外 , 扬州茶馆还往往伴随着风味小吃 , 茶是领唱 , 形形色色的小吃和点心是合唱 。
至于上海的茶馆 , 重点在于“五花八门” , 江浙风味的有 , 南国风情的也有 , 这是因为这里汇聚着南来北往、各式各样的人 。 而江南众多水乡古镇的茶馆 , 又可谓自成一派 , 往往临河选址 , 掩映在小桥流水人家中 , 颇具诗情画意 。 这样的茶馆 , 也可以说是“最江南”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在《江南文化诗学》中指出 , “水乡” , 是江南的眼神 , 是江南最明亮动人的所在 。
新场的第一楼 , 高阁临水 , 轩窗四敞 , 便是水乡古镇茶馆的代表 。 典型的江南水乡街坊格式在今天的新场古镇依旧清晰可见:街道与河道平行 , 依河设市 , 夹岸为街 , 店铺和民居一字排开 。 书场茶园、酒楼饭庄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乐于分布在主街与市河交汇处 , 利便招揽过往商客 。 融桥、水、楼、街为一体的第一楼 , 为浦东地区规模格调第一大茶楼 , 俨然占据着古镇的C位——它所坐拥的洪福桥 , 是古镇最重要的两座桥之一 , 特有的歇山顶以及超越周边建筑的高度 , 宣告着它在城镇生活中的凸起地位 , 其名“第一楼”的由来 , 就意指当时它在新场有着第一高的楼层、第一热闹的氛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