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香慈镜像中的大历史叙事
_原题是:香慈镜像中的大历史叙事
《香山慈幼院》是一本倾情回溯民国现代教育的书 ,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性镜像中 , 在层层堆积的历史烟尘中 , 作者重新回到被人遗忘的香山慈幼院 , 在一丝一缕、一饭一蔬的摹写中 , 缅怀曾经充满着温暖、仁义和大爱的香山慈幼院 。 小说文本叙事采用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 黄栌纪事如考古发掘般的史料考证、少女珊珊在时空罅隙中的自如穿越、少年东菊在香慈现代教育情境中的独特成长……这些都在绵长而温厚的文字中得到了呈现和照亮 。
【镜像|香慈镜像中的大历史叙事】一扇尘封的大门被文字推开
在百年中国近现代历史叙事中 , 香山慈幼院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 然而 , 当我们回溯现代中国草创时期的教育和慈善事业 , 香慈绝对是一个地标式的凝视对象 。 当我们考察香慈和它的独特存在时 , 会惊异地发现:一个几乎具备当时世界先进水准的现代教育机构 , 安静地矗立在京西的那一小块土地上 。 香山慈幼院带着深深的时代创痛 , 在中国现代幼儿、小学、中学、职业和师范教育的维度 , 显示出创办者的远见卓识和坚韧弘毅 , 香慈以自身丰富的意蕴 , 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大历史叙事极好的隐喻和象征 。
小说通过黄栌纪事 , 从史料钩沉中发现香慈草蛇灰线的历史影像 , 一扇尘封的大门被文字推开 。 那个前清翰林院庶吉士、国民政府前内阁总理从宦海浮沉中抽身 , 却在天灾人祸的战乱时代作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 他基于中国传统士人的赈灾、抚民之举 , 最终却落脚在颇为现代的人道主义关怀上 。 熊希龄在救助孤儿的同时 , 更是要从根本上让这些孤儿摆脱愚昧贫穷的境况 , 于是教育成为最为根本的慈善行为 。 在战乱动荡的时代 , 香慈成为那段风云诡谲大历史中的独特存在 , 是院里孩子们的一艘诺亚方舟 。
成长叙事与现代国族经验表达
这部小说以少年视角解读香山慈幼院 , 通过少年东菊的亲身经历 , 真实再现了香慈作为孩童们身体成长的场域和心灵栖息的家园 。 面对当时整个中国乡土农民和城市贫民的极端贫困 , 香山慈幼院似乎是个福祉般的存在 。 粗茶淡饭却尚可温饱的生活条件 , 简单有效的个人卫生管理 , 井然有序的现代教学模式 , 甚至于拥有先进的现代医疗条件……这些都让曾经历极端困苦的孩子们犹如进入了神奇梦幻的国度 。 由此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大历史叙事中 , 香慈成为一个独特的称谓——这是一个乱离中拥有温饱、善良、秩序、教养乃至精神情感建构的存在 。 香慈从慈善教育出发 , 却成为一个时代大历史叙事中闪耀着璀璨精神光芒的所在 。
香慈经历了草创时期的艰难之后 , 渐渐成为具备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机构 , 小说通过东菊对于慈幼院往事的追述 , 叙述了香山慈幼院一群孩子的成长 , 从一个个孤儿成长为一个个健全的人 , 且是具备现代生活、学习和行为规范的人 , 这是香山慈幼院的孩子们不同于其他同时间段少年们成长叙事的地方 。 由此香慈的经验成为现代中国国族经验最温暖明媚的表达 , 这种存在是对风雨飘零时代的正面回应 , 也是对中国现代性维度的某种隐喻——命运多舛的近现代中国 , 在民生多艰和战火频仍的现代进程中 , 依然存在多面相的现代精神、情感和价值的发生与发展 。
香慈“家”“国”与现代性表达的中国元素
这部小说叙述了现代教育在中国土地上一定程度的实践 , 比如蒙养院就采取的是道尔顿教育模式 。 然而 , 在西式学堂的教学模式中 , 极具中国传统人文情怀和伦理价值观念的教育者们依然秉承着中国人最基本的家国理念 , 并通过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方式实践之 。 比如东菊和几个同学一起搬进了“姚宅” , 有了一个“娘” , 组成了一个“家” 。 在这个家里 , 有着香慈规定的各类规矩 , 同时更有着规矩之外的亲情 。 曾经流离失所的孤儿们聚集在一个“家”的屋顶下 , 重新体验亲情伦理和情感道德的浸润和濡染 , 这些都是中国式伦理的善和人文的爱的具体表达 。 西式学堂的教育模式和中式家庭的教养方式在香慈的教育模式中相得益彰 , 这让孩子们在获得西方现代文明洗礼的时候 , 依然沐浴在本土文化最为悠长的人文情境中 。 由此 , 面对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之时 , 香慈的孩子们自然而然涌现出的对于家国的强烈情感 , 才会出现一幕幕让人血脉贲张的爱国场景 。
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 , 现代的慈善、教育和中国传统伦理价值极好地融合在一起 , 形成了香慈教育理念中西合璧的独特性 。 相较于当下过度欲望化、物化和去传统化的教育模式和生存样态 , 香慈的教育、生活和伦理价值表达更具有某种借鉴的意义: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基于最优质中国文化承继中的现代教育 , 而中国经典的文化元素则是本土现代性最恰切的部分 。
《香山慈幼院》还充分吸收了影视蒙太奇时空自由切换的手法 , 让文本在幻想和现实互现中获得更多的互文性 。 通过美籍华人高中生苏珊珊回国寻找爷爷苏东菊在香山慈幼院的老朋友为线索 , 让这个少女在慈幼院的历史时空中自由穿越 , 从而再现了民国少年东菊在慈幼院的独特经历 。 文本通过许多逼真的场景和细节描写 , 呈现出浓郁的时代氛围 , 比如双层弹簧床、熊夫人赠给大家的手帕、绣着名字的被单、刻着菊花的木珠等 , 这些经历着时光浸润的物件带着沉甸甸的记忆 , 在珊珊的寻找之旅中熠熠发光 , 照亮了香慈现代教育镜像中的场景、人物和事件 , 在悠长的时光之旅中 , 凸显一个时代一群人特殊的成长叙事 。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1日第11版
作者:郭艳
推荐阅读
- 神农架|“神农架”深处为何不让前往?其中的古怪现象,科学家至今没搞懂
- 这8道上海经典名菜,谁是你心中的NO.1?
- 物种|现实中的灭霸:危险入侵物种,可能潜伏在暗处
- 圆周率|宇宙中的圆周率与圆周率中的宇宙,圆周率——“数字中的神”
- 透明质酸|护肤品中的透明质酸到底有什么作用?
- 玉米面是一种新的吃法。当你用开水搅拌筷子时,你将吃不到其中的三个
- 腔隙性脑梗死|【提醒】腔隙性脑梗死诊疗中的9大雷区
- 面包中的“软妹子”,零添加,岂能不爱?
- 它是蔬菜中的“花青素之王”!营养是水果的10倍
- 东北|黑土地为何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