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给外地人带来友好的体验么( 二 )
■网友的回复
题主主要是期望太高,来上海的前期正好又印证了题主最开始的预期,只不过结束的时候被恶心了,心里落差太大,感觉好委屈。于是来到,想把上海批评下,却又有一点点舍不得,毕竟自己曾经对它期许过。分析了下你的心里后,来讲讲我对上海的看法。15年来上海,短暂的工作了一年。我最喜欢上海的一点是:一切向钱看齐。没什么不是一笔钱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能的话,那就两笔。主要对比北京的人情社会,我更喜欢上海的这种氛围,更具体的来说应该是这种公平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也是因为我是河北人的缘故。公平这种感觉,我语言很笨拙,描述不出来,只能体会下。最后,孩子,你以后会更多发现这个world的世态炎凉,更多的委屈,愿你不要太受打击。还有,你要早早的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转的,然后笑笑,继续下一段路程。
■网友的回复
我还想吐槽早上七点多拦车去恒隆广场,拦了三部taxi,外地司机都和我说不认识,不认识人民广场呢。和我说太堵不去我还相信点^_^最后还是上海老啊叔带我去了。真心实意感谢题主在同学间对于上海不友好的言论~这样他们的预期也会低一点,来的人也会少一点~
■网友的回复
谢邀。但看了上面各位答主的回答,觉得答主 凯撒在上海 的回答已经很好,可能我辛辛苦苦码出来的回答还没他全面,因为我自认没有他到过那么多的大都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忽略这些不友好的记忆,带着微笑和包容继续出发,终有一天你能遇到这个世界的友好!
■网友的回复
作为一个在魔都读书过四年且目前还在魔都生活学习的外地人,我尝试回答一下这道题。来魔都上学之前,听说过对上海人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地区优越感、不甚友好。一2012年9月中旬大一开学,我来到上海不到一个月要买十一回家的火车票。那时候的我还不会用12306网站买票,或者说根本还不知道有网上买票这回事。当时听说某些代售点还会留有一些票,所以我义无反顾地决定早起买票。学校在嘉定,在某个周六的大早,我五点钟左右起床等公交,那天整个车站就我一个人,可悲的我那个时候竟然还不知道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App利器。等了半天终于坐上一个公交车,我战战兢兢地问售票员阿姨火车票代售点在哪里,阿姨热心地让我耐心坐车等候,说到站会提醒我。阿姨是一个上海人,说话很快,但很热情健谈。看我焦急的模样,阿姨和我聊聊家常,知道我是刚来上海读书,还特别照顾我。后来我顺利地找到代售点,又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买了到一张站票。再后来,我和那个阿姨经常见面,有时还会打招呼,寒暄两句。毕业时,我又做到阿姨售票的公交车,我跟阿姨说我毕业了,我们都在感叹这四年如此匆匆,再也不会这样经常碰面了。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比较熟悉的上海人,感觉还是很温暖的。二一次在地铁11号地铁里,我给一个老太太让座,老太太欣然接受。过了两站,老太太旁边又有一个空位,老太太立刻让她女儿坐下。目测她女儿40多岁,身体还可以。这时候,旁边一位看起来30多岁的上海女士看不下去了,用上海说那个老太太,大概意思是“小姑娘刚才让你座位了,你也不为人家着想,现在地铁人那么多,谁不想坐着?人家好心让你,你却不想着人家,真为上海人丢脸了。”老太太这时候有点不好意思了,拉着我的手就往那个位子坐,我也挺尴尬的,她女儿也让我坐下。然后周围人都看着我,示意我坐下,最后我就坐下了。其实,打从内心里我还是挺佩服那个上海女士,很有胆量和理智,说明有一些上海人还是很看重自己作为城市的名片。而这些人也让我这个外地人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三我本科的导师是一个上海人,他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因为自己的梦想放弃了西南某高校的职务来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当老师。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他总会聆听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也会耐心为我们解答各种疑难杂症。他是我很尊敬的前辈,我会努力向他看齐。我周围也有上海童鞋,有些拼搏努力,有些温柔细心,有些懒惰游戏。他们和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而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地域不同而有差别。越了解上海人越会发现,其实每座城市的人都一样,乃至全世界的人也都一样,并没有什么差别。最后如果非要我说有什么不同,那可能是上海节奏很快,很多老年人也都紧紧跟随时代,接受新鲜事物。比如我遇到一些年龄比我父母年长的人还用支付宝,微信等等。而来自全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们会来到这样一个城市,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多元而包容,我想这样才是一个大城市的气概。一旦你对一些问题了解过深,最后都会发现,我们看到的了解的终其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而这就是我们探索生命的意义。以上。
■网友的回复
谢邀。我对魔都的印象,是在变化的。三件事感触深,引起一些思考。一、毕业后住宿舍。大家都会备点挂面、鸡蛋和榨菜,晚上饿了煮点吃。问题出在鸡蛋上。经常有人发现自己的面和榨菜还有,鸡蛋没有了,于是随便打开谁的柜子,拿一、两个鸡蛋就走,不用说什么。过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吃的差不多了,就出去买两斤鸡蛋,别人也随便拿。——由于大家都比较自觉,所以总体上是平衡的,谁也没多吃、也没少吃。这种方式可以持续,靠的是大家都很自觉。我们宿舍有个上海交大的,他不愿意这样。他数清自己的鸡蛋,发现少了一个,就找到拿他鸡蛋的的人说:我送给你一个鸡蛋,没问题!一毛钱而已。但是,你拿我东西前,必须要和我说一声,否则就是偷。那个榆木脑袋兄弟愣了半天,说:我们这几个宿舍大家都这样做,你没有和我说过你不愿意。不过你既然说了你不喜欢这样,放心吧,以后我们都不会再动你的东西,周日我出去买鸡蛋还你。——出去后他又想了想,找别人借了一个鸡蛋还回去了。上交大的兄弟,并不是上海人,只是在上海读了几年书。事后,他用了大概四个月的时间考虑为什么大家都疏远他,他做的到底对不对?他总觉得别人都针对他如何如何。——现在他在加拿大。父母的同事中有上海人,这事也算符合我对上海人的印象——我不占你便宜,你也别占我便宜。哪怕是一分钱,大家也要算清楚。二、1995年,我第一次到上海。哥儿几个逛南京路,进了一家高档钟表店。我买不起,也就不想看,所以他们在看手表,我在看这个小店铺。店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精明的大叔。大叔会眯起眼睛观察每个进店的顾客,在两秒钟内做出判断:他/她是潜在的客户、还是进来溜达的。然后他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对我们这样肯定没钱买的,他连招呼都不会费力打。我观察了大叔接待两波顾客。大叔也知道我在观察他,但他一切都很自然地在做。他对自己所做的自信态度,使我思考我到底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我不喜欢上海。虽然15年前我就确认,我们这个行业搞技术的,应该迁到上海找工作,我也有几次机会过去,我咬了几次牙,还是没去……我更适合在北京。三、曾有个上海的项目,和同济设计院合作。上海分公司的老总请设计院和北京过去支持的工程师一起吃顿饭。原本说派车去接设计院的人,但下午昆山有急事车出去了。于是告诉设计院的自己打车过来,我们出钱。设计院的一进包间,先拿出22元出租车票给了上海老总,老总拿出钱包,翻出20元,又找一个兄弟借了2元零钱,给了设计院。然后大家宾主尽欢……北京过去的工程师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这个工程师回北京后,很详细地给我讲当时的情景。他无法理解吃一顿两千元的饭,还要在意20元的车钱,他对宾主双方对这22元的一致态度感到震惊。这个时候,我的岁数也大一点了,经历也多一点了。这件事让我思考了很多事,包括对上海的印象。四、我的一些想法1. 北京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比上海的标准更复杂。最初,北京人不会看得起你,也不会看不起你,他们是漠视你。——所以北京是最适合裸奔的城市。然后,他们看得起你了,是因为你做了让他们看得起你的事;或者他们看不起你,是因为你做了让他们看不起的事。北京人的标准很复杂,重要的是三观合。上海的标准简单多了,简单往往显得直接粗暴。但以这种简化方式处理问题,有时可以省很多事、很多心。2.阿Q同学发现城里煎鱼用葱丝,而不像未庄用葱段,于是鄙视。我们要走不同的城市,看不同的事,见不同的人,目的不是为了羡慕或鄙视,而是为了引起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会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在什么约束条件下时,这种做法是优选……3.游历是发现,发现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行动。
推荐阅读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医疗水平和资源 上海和北京哪里更好
- 从北京搬家到上海,东西怎样搬运
- 怎样看待上海每2.5天就有一个外卖员伤亡
- 在上海想学骑马,有推荐吗
- 上海人离开上海去中国二线以下的城市定居是一种咋样的体验
- 「某花店老板因差评争执殴打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事件进展怎样30块钱的纠纷是怎样发展成网暴的
- 2021 年起北京市中考将实行两考合一、全科开考的新政策,会带来啥影响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 你反感把上海称作「魔都」、北京称作「帝都」、美国称作「米国」等代称吗还有哪些类似的语言现象
- 想要多方面发展的建筑师,应该选择北京还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