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旗峰雅韵|迎恩门:莞邑原点地标符号,传承存续千年文脉( 三 )



凤凰台|旗峰雅韵|迎恩门:莞邑原点地标符号,传承存续千年文脉
本文插图

2019年2月19日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第一灯——千角灯在元宵佳节于迎恩门前点亮 , 浓浓莞韵华彩绽放
4世代地标珍贵遗存升级修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 , 1958年至1959年 , 西城楼在原有基座上重新整修 , 而后又在城楼通道两侧各增加一小券拱门 , 之后继续进行多次整体修缮——“红墙绿瓦、飞檐斗拱、画梁彩柱、鲜艳绚丽 , 但仍保存了明洪武年间始建时的基座 , 原本用来防御的雉堞也被改为了方便群众登高赏景的栏杆” 。
1982年 , 迎恩门被公布为东莞县文物保护单位 , 2019年成为广东省第九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 这段更为贴近的历史 , 依旧是东莞人情怀的直接彰显——
根据记载 , 20世纪70年代 , 西城楼进行重修 , “将原来一条通道、两重城门改为三条通道 , 中门为大型车辆通道 , 两侧小门为自行车和人行道”;1982年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 , 进行定点管理 。
2005年初 , 再次大修后的西城楼与莞城文化广场联袂亮相 , 2011年进行细致翻修 , “城门以大块红砂岩石垒筑 , 城门之上建有城楼 , 楼顶为重叠歇山式构筑 , 有36根大圆柱支撑 。 双层飞檐琉瓦楼顶 , 八个飞檐角 , 都挂着精巧的风铃 , 四面通透 。 城楼下留拱形门洞 , 镶有近尺厚以坚实木材做的大门 , 门有两个大铁环作抽手 , 门环为虎头垫” 。
2018年春节前 , 西城楼最近一次进行重修 , 主要对基座及二楼外立面进行修缮 , 完工后“基座上腐蚀的空隙和刮痕被填补 , 门洞里剥落的表层重新刷上红漆 , 飞檐斗拱经过清扫之后更加古朴典雅 , 斗拱上的墙画进行了填色处理 , 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环顾现代化的东莞市内街景 , 这座代表性历史遗迹越加呈现出复古神韵 , 目之所及 , 恰若惊鸿一瞥 。
5区位显要中心地带辐射广泛
迎恩门城楼的“遗世独立” , 与东莞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 继续将视野转向历史——在岭南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东莞 , 文化底蕴深厚 , 文物遗存丰富 , 见证岭南文明起源 , 被视作“粤海第一门户” 。 迎恩门的所在地 , 正是在东莞历史上长期扮演“核心”角色、位于东莞市境北部偏西位置的莞城街道 。
根据相关资料考证 , 莞城街道“自唐至德二年(757)将县治迁至此 , 并改名东莞 , 至今有1250多年的历史 , 一直是政府机构办公之所 , 为东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之所以选址于此 , 也有着前人的高度智慧:莞城位于东江支流中部 , 三角洲与平原交汇之处 , “既能避免受到大的水患灾害 , 又能利用东江支流发展交通运输 。 ” 。
凤凰台|旗峰雅韵|迎恩门:莞邑原点地标符号,传承存续千年文脉
本文插图

明永乐东莞县城图
东莞古县城奠基后 , 历代宋、元两代 , 于明初由南海卫筑成石城 , “之后虽屡有修建 , 但城内基本格局一直保留至今 , 历史遗存也多有保存 。 特别是迎恩门 , 既是体现县城格局的主要要素 , 也是明代卫所制度的重要历史见证” 。

凤凰台|旗峰雅韵|迎恩门:莞邑原点地标符号,传承存续千年文脉
本文插图

清康熙东莞县城图
几乎是在迎恩门建成的同一时期 , 在宋元两朝基础上 , 莞城增筑新城 , 规模有所扩大 , 为明清时期规模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 。 同时 , 莞城新增“布政司、急遁铺、察院、府馆、税课司、镇海司、南海卫等行政机构 , 关帝庙、英烈祠等宗教建筑” 。 明(崇祯)《东莞县志》记载:明末莞城居民区被划分为“三坊一厢”——三坊即阜民坊、桂华坊和登瀛坊 , 位于城内;一厢即迎恩厢 , 位于西门楼外 , 以迎恩城楼命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