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旗峰雅韵|迎恩门:莞邑原点地标符号,传承存续千年文脉( 四 )


凤凰台|旗峰雅韵|迎恩门:莞邑原点地标符号,传承存续千年文脉
本文插图

民国时期东莞县城图
清朝初年 , 各地发展放缓 , 据其间《东莞县志》记载 , 莞城街巷分布与明末相差不大 。 但在经过康雍乾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后 , 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 人口相应激增 , 莞城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嘉庆年间的《东莞县志》记载 , 莞城“街巷有77条 , 城内街巷43条 , 城外34条” 。 在此基础上 , 民国时期的《东莞县志》记载莞城街巷达到226条 , “城内街巷97条 , 城外街巷已达到空前的129条” 。
6莞城寻迹错落古迹转角邂逅
以迎恩门为代表 , 莞城在东莞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可见一斑 , 从这里向周边踱步 , 不同年代的古迹鳞次栉比 , 时空交错中 , 莞邑大地的根系脉络绵延相继 , 以下试举几例 , 管中窥豹:
市桥路——民间流传的“东莞旧八景”诗云:“黄旗山顶挂灯笼 , 市桥春涨水流东 。 凤凰台上金鸡叫 , 宝山石瓮出芙蓉 。 彭峒水濂好景致 , 海月风帆在井中 。 靖康海市亡人趁 , 觉华烟雨望朦胧” , 其中的“市桥春涨水流东”便是描绘市桥景色 。 据史料记载 , 市桥在北宋原名德安桥 , 桥两边为沿街商贩 , 两岸为茶居酒楼 , 商业活动繁荣;
旨亭街——相传明代于迎恩门外 , 设有“一驿站及一亭” 。 但凡圣旨来到莞城 , 县令需出迎恩门在此接旨 , “驿前街”与“旨亭街”就此命名 。 北起葵衣街、南达振华路 , 充满书香之气的旨亭街 , 走出过众多饱读诗书的莞邑名士 , 容庚、容肇祖、容媛三位近代学者所在的容家 , 便世代生活于此;
却金亭碑——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位置的东莞 , 在明清时期与周边国家的商贸往来极为繁盛 , 位于光明路、教场街街口的却金亭碑 , 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 通过纪念明代番禺县尹李恺却金不受的廉政故事 , 反映着中国、泰国民间往来的生动史实 , 在研究明代对外贸易及涉外税制改革方面有着独到的历史意义之外 , 更凸显着民风淳朴的东莞人文环境 , 镌刻下了一段值得千古颂扬的廉政故事;
可园——从迎恩门城楼沿西正路经过阮涌路 , 以园林文化更为直观彰显岭南风貌的可园 , 便是莞城的又一处文化圣地 , 莞邑底蕴与景合一: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耗时约14年完工的可园 , 为莞城博夏人张敬修所建 , 继承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造园法则和手法 , 在三亩三(2204平方米)土地上 , “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 , 一并俱全;廊庑萦回 , 亭台点缀 , 叠山曲水 , 极尽园趣”;
凤凰台——“凤凰台上金鸡叫” , 这一“东莞旧八景”同样在迎恩门旁写就着东莞文学史 , 原址在宋朝时建有上清观 , 旁有雁塔 , 凡中举者均在塔碑上题名 。 传说山上有凤凰草 , 曾引凤凰来 , 每日均有凤凰在啼叫 , 故名凤凰台 。 明代中叶 , 榜眼刘存业《凤凰台》诗说:“城中几许佳山水?胜日来游只凤台 。 ”
约在1461年 , 东莞诗人陈靖吉等十五人在此成立“凤台诗社” , 激扬文字470余年 , 直至抗日战争前 。 凤凰台几经修毁 , 至民国只剩红石台脚 , 2005年初 , 以“凤苔秋霁”为主题的雕塑 , 重新呈现“凤台诗社”的久远文化——东莞文化图腾之地 , 徜徉恣肆写就新篇 。
凤凰台|旗峰雅韵|迎恩门:莞邑原点地标符号,传承存续千年文脉
本文插图

穿过迎恩门 , 不经意间便与东莞历史邂逅相逢
7莞韵悠长岁月滋味经久不忘
作为东莞历史建筑的代表 , 西城楼无疑是东莞这座古老城市的恒久地标 , 是对于城市历史的集中回忆 , 在不变的空间里延续着东莞历史文脉 , 而最为可贵的是 , 它从未远离东莞人的生活 。
如前文所述 , 从明清至民国 , 以西城楼为圆心辐射 , 莞城的商品经济活动迅速发展、并因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规模 , 以豆豉街、茱萸街、卖麻街、皮鞋巷、元宝街、钉履街等以商品命名的街道为代表 , 佐以与南国气候相宜、更有助于商品买卖交易进行的骑楼建筑群 , 事实上的“西城楼商圈” , 早已客观形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