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查|武云飞:踏查祖国边疆和海疆

北京联盟_原题是:武云飞:踏查祖国边疆和海疆
踏查|武云飞:踏查祖国边疆和海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个20多岁的青年 , 头顶阴晴雨雪肆意变换的天空 , 脚踏植被贫瘠的青藏高原 , 肩上扛着的那张鱼网 , 是他野外考察的专属标记 。
一模一样的形象 , 也出现在东南沿海的岛屿上、西沙群岛的海滩上、中国与西部和西南邻国接壤的边界线上 。时间慢慢地过了50年 , 青年的头发渐渐白了 , 腰杆依然挺拔 , 探索未知的心 , 一如赤子 。
这个踏查祖国边疆和海疆的人 , 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武云飞 。如今 , 他已年过八旬 , 搞科研、录网课 , 脚步不停 , 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在往前冲 。
从青岛到青海
【踏查|武云飞:踏查祖国边疆和海疆】要是在武云飞的人生阅历里撒一张网 , 捞起的探险故事数不清 。
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水产系毕业 , 这个土生土长的青岛小伙在志愿表里填了“青海” 。“哪儿远我就到哪儿去 , 得出去见见世面 , 不能老在青岛这几条街上转 。”青岛到西宁2000公里 , 青海到底怎样 , 武云飞一无所知 , 只听有同学告诉他 , 那边艰苦 , 牙膏得多带 , 牙刷要买12支 。
到了西宁 , 武云飞才感觉有点不对劲 。他这个曾拿过青岛市大学生举重冠军的人 , 怎么扛着小小的一个行李 , 倒觉着有千斤重 , 连气都喘不动?别人一说 , 他才知道 , 西宁海拔有2300米 , 他这是高山反应 。
武云飞的爱人也是青岛人 。武云飞到青海工作后 , 年轻的女孩也把工作调到了西宁 。“年轻人也不想什么条件 , 你去 , 我就跟你一起去就是了 。”
到了西宁 , 武云飞被分配到青海省财贸干校 , 教青海湖捕鱼队的200名船长船工织网捕鱼 。织网这样细节的实践知识 , 武云飞没学过 , 也无从下手 。他只得写信回母校向老师请教 , 索要捕鱼方法方面的书 。参考书寄到了 , 武云飞边学边教 。
青海湖是当地鱼获的重要来源 , 在无风三尺浪的湖上 , 武云飞一漂就是半年 。半年里不下船 , 身体已经忘了躺在家里床上的感觉 , 脚也记不清踩在平地上的滋味了 , 可他觉得“船上的生活很逍遥” 。能把青海湖上的漂泊当成逍遥自在的 , 恐怕也只有武云飞了 。
大学时 , 老师带着学生坐舢舨出海 , 要到水深处安置海带架、下海带苗 。小舢舨在海浪尖儿上蹿上蹿下 , 好多同学吐得一塌糊涂 , 武云飞却享受着乘风破浪的兴奋 。
武云飞从小在海边长大 , 6岁就会游泳 , 邻居是渔民 , 他经常跟着出海 , 到渔船上玩 。海边的小孩生了小病 , 治疗的方法 , 都是“到沙滩上晒晒太阳去” 。
对这片海 , 武云飞再熟悉不过 。在青岛的市井生活里 , 国家水产事业的发展情况可见一斑 。海带这样青岛人餐桌上的常客 , 以往得靠潜水技术过硬的潜水员到海里采摘 , 渔民也只能出海打鱼赚生活 。建国以后 , 住在海边的人能直观地感受到海产养殖的成效——种植的海带就在路边晾晒 , 只见那海带又大又宽 , 产量也高 , 街上推着车子、挑着筐子卖鱼虾、海螺、海虹的也多了 。从战争年代里走过来的人都饿过肚子 , 而水产事业发展好 , 能让老百姓填饱肚子 。武云飞觉着这个行业好 , 1957年考大学 , 就考进了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 。1961年毕业时 , 青海省要毕业生 , 武云飞就奔赴到青海报到 。
青藏高原上的“探险”
到青海工作近一年后 , 武云飞真正的野外实践开始了 。那时中国科学院青海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前身)招人 , 有人跟武云飞说:“大家都知道你身体好 , 你去那儿工作吧!”
到研究所工作 , 为什么还得身体素质好?“身体不行 , 气都喘不动 , 怎么上4000米、5000米的地方考察?”考察地点都是荒山野地 , 无法行车 , 武云飞和同事开车到县城 , 到了车走不了的地方 , 就把车放下 , 改成骑马、骑牛 , 到了马和牛都走不了的地方 , 就靠两条腿 , 徒步登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