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胞|德国侨胞淡定面对“严厉禁足令”( 二 )


学校还组织了各项网上活动 。 “疫情之初 , 我们组织全校师生为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医院捐款7万多元人民币 。 我们还组织全校学生参加了中国侨联举办的‘华裔青少年网络夏令营’‘第三届曹灿杯世界华语朗诵比赛’‘我是演说家’‘第十届水立方杯全球歌咏大赛’‘第二十一届世界华文作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 ”王燕蓉说 , “有些活动还在进行中 , 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 ”
“我们希望疫情尽快过去 , 大家能尽快返回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 。 但是 , 我们也明白 , 病毒可能会同人类共存 , 抗疫会变成生活常态 。 今后 , 我们会把线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 推动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发展 , 构建‘实体学校+虚拟学校’相结合的教育新格局 , 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新体系 。 ”王燕蓉说 。
“疫情隔不断中德交流”
“‘禁足令’对我的生活影响其实没那么大 , 无非是不能去饭馆吃饭 , 无法出门旅行 。 但是 , 疫情对我的工作影响就大了 。 ”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能力中心主任侯正猛教授最近很忙 , “我们的‘中国周’活动刚好是从11月2日开始 , 突然改为线上 , 工作量非常大 。 我的团队不得不加班加点 , 所幸一切顺利 。 ”
侯正猛口中的“中国周”指的是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周”活动 , 从2018年开始 , 由德国联邦教育和科技部资助 , 每年举办 , 目的在于增进德国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了解 , 促进中德交流合作 。 “我们本来还在大学礼堂安排了中德音乐会 , 现在被迫取消了 。 ”侯正猛还清楚地记得去年的情景 , “去年7月 , 我们首次把中德音乐会搬到了中国 。 我们一行20多人从德国到中国 , 在8所合作大学举行了7场音乐会 。 我们还在昆明理工大学举办了德国啤酒节 , 大家都非常兴奋 。 ”
受到影响的不止“中国周” 。 侯正猛很遗憾地说:“我所在的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国内多所大学开展了大学生夏(秋)令营交流和青年教师培训活动 。 比如 , 去年 ,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有30多个德国大学生去四川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了夏(秋)令营 , 并为60多位来德的大学生提供了夏令营活动 。 从2012年开始 , 四川大学每年会有20-30个青年教师来这里培训和交流4周 。 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加入这个培训和交流项目 , 2018年和2019年分别有18和20个青年教师来这里进行了6周培训和交流 。 可惜 , 今年都无法成行了 。 ”
疫情给中德学术和文化交流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困难和挑战 , 不过 , 各种交流合作项目仍在持续推进 。
“今年‘中国周’期间 , 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和我们校长签署了一个意向协议 , 发起共建中国—下萨克森州科教文联盟 。 明年 , 如果疫情允许 , 下萨克森州的科教文部长会带队前往中国 , 签订正式合作协议 , 成立中国—下萨克森州博士研究院 。 根据规划 , 郑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同济大学等中国高校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哥廷根大学、汉诺威大学以及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等将加入联盟并采用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博士 。 ”说起合作项目 , 侯正猛如数家珍 , “我们正在和四川大学推进成立中德国际学院 , 通过双校区方式培养双学位本科生 。 我们和华东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四川大学等多个国内院校都有合作培养本科生的2+2双学位项目;10月底中国教育部刚刚批准了四川大学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合作举办3+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双学位项目 。 此外 , 中德双方牵头大学正在推动和落实去年中德对话论坛提出的共建中德青年科学院 。 ”
“疫情形势严峻 , 但是疫情隔不断中德交流 。 ”侯正猛说 , “之前 , 我每年大概回国六七次 。 今年一次都还没有 。 不过 , 我已经买好了12月10日回中国的机票 , 直飞成都 , 在国内停留5周 , 希望能顺利成行 。 ”(采访人员 张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1月09日 第 06 版)
_原题为 德国侨胞淡定面对“严厉禁足令”(侨胞说·我在海外这样渡难关⑩)
责编:赵健行
【侨胞|德国侨胞淡定面对“严厉禁足令”】侨胞|德国侨胞淡定面对“严厉禁足令”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