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可“观”的《梅花诗社存稿》

_原题是:可“观”的《梅花诗社存稿》
上到国家课题申报立项 , 下到文人墨客力促躬行 , 文献整理近年成为风潮 。 当然 , 搜集整理文献并非今时特有 , 实为中华之传统风习 。 历史上 , 无论是帝王贵胄 , 还是寻常士宦 , 有余力时都会锐意搜求古籍 。 如汉武帝创置秘阁 , 搜集天下法书名画;隋炀帝在东都起妙楷、宝迹二台 , 分别收藏古代的书画 , 并自撰《古今艺术图》五十卷;唐灭隋后 , 高祖令转运隋东都的珍藏 , 可惜水运途中船覆 , 毁失十之七八 。 而文化人的文献搜集与整理 , 可以上溯到孔子 。 他晚年致力整理上古文献 , 认为古风能够教化时人与后人 。 不论出自何种原因 , 基于怎样的目的 , 文献搜集与整理在客观上都有助于保存人类行迹、传承文化传统 。 孙爱霞整理的《沽上梅花诗社存稿》 , 就是为传承天津文献所做的实事 。
过去的人类行迹与文化传统 , 看似是前行的负重和拘缚 , 但如果真的遗忘或消失 , 恐怕又难以有光明的未来 。 人类的行迹和文化 , 要么存于记忆 , 要么存于文献 。 抹杀文明 , 摧毁文化 , 篡改乃至消除记忆、毁掉文献 , 是有效手段;传承、树立、发展某种文明 , 保存记忆、搜集并珍藏文献使其不致湮灭 , 则是有效的方式 。 比较而言 , 搜集、珍藏文献更加稳定可靠 。 只是 , 文献若不进入人的视野、人的意识 , 就仿佛博物馆中的展品 , 只有“保存”和“展示”人类行迹和文化的作用 , 没有进入到文化发展进程当中 。 因此 , 文献进入到文化发展进程中 , 不能忽视非专业人士以外的阅读 。 而关于古籍阅读 , 很多人或许低估了阅读习惯的古今差异 。 现代人在自由阅读时不读或很少读古书 , 可能并不是不喜古书 , 而是古书不符合现代的阅读习惯 。 《沽上梅花诗社存稿》整理出版 , 使该书方便易得;整理过程中 , 诗无题者补题 , 异体字和俗字均按现行标准改为正体 , 这些都有助于天津文化的普及 。
【文化人|可“观”的《梅花诗社存稿》】并非所有文献都值得整理和收藏 , 而值得整理的文献意义亦有小大之分 。 《沽上梅花诗社存稿》是清朝道光年间天津梅花诗社的作品集 , 乃天津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 它能以稿本形式保存至今 , 本身就是天津文化史上的幸事 。 据整理者孙爱霞博士考证 , 梅花诗社是清朝中期天津存时长、前后参社的人数较多的诗社 , 对后来天津文学发展的影响很大 。 由《存稿》所录的诗、词、曲、文 , 可观诗社中人的行迹、生活情态及其所乐、所苦、所思、所忧 , 还可以推及当时津门的文人 , 或大抵与梅花诗社成员相差不多 。 帝制时期的文人士子 , 思想状况与国家发展走向息息相关 。 梅花诗社成员生活的清代中期 , 各种社会危机已悄然埋下 , 而当时大多数文人是否思想陈腐 , 是否耽于庸常的生活 , 是否品味兴趣空有雅名 , 是否洞见危机隐患 , 是否有进取革新的意志 , 这些通过《沽上梅花诗社存稿》所录均可得以管窥 。 仅此而言 , 这部存稿也是可“观”的一本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