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军事|贾永:我的四位新闻导师( 三 )


大兴安岭火灾报道 , 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新闻理念和采写作风 。套用一个物理学观点 , 在此之前我是零摄氏度的冰 , 但“三色”报道之后 , 我成零摄氏度的水了 。由零摄氏度的冰到零摄氏度的水 , 这个变化过程需要“融解热” 。对我来说 , 这种“融解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杨浪和与杨浪一样的中青报人对我的熏陶 。那样一种视党的新闻事业重如泰山的理想追求 , 那样一种宽松而又民主的新闻环境 , 那样一种充满正义与激情的业务氛围 , 那样一种求真求细的扎实作风 , 令人难忘 。
杨浪后来与我有过多次合作 。1991年深秋时节 , 我和杨浪参加原南京军区在皖东山区组织的红蓝对抗演习 。三天三夜 , 我们分头跟随红蓝两军行动 。演习结束 , 又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两地分写红蓝两军 , 结果组合起来竟是浑然一体 , 这便是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军演报道《秋天 ,我们发起进攻》 。
何平——
从他身上感受到了新闻人的不变本色
1997年2月17日 , 春节刚过 , 我正在福建采访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回年急电将我召回——待飞机降落 , 才知道是邓小平同志逝世 , 总社抽调我参加治丧报道 。报道小组组长 , 是时任新华社总编辑助理何平 。
当时的何平早已是新华社名采访人员 , 尤其是他的重大时政报道 , 大气成雄 , 充满理性 , 且文采飞扬 。
同在一栋办公楼上班 , 我与何平自然相识 , 但真正与他相熟 , 还是从这次报道开始 。
那段时间 , 何平整天都是会议 , 夜间12点前还要值班 , 每次修改稿件都是深夜 。何平平日里不苟言笑 , 但一落实到写作上却是激情万丈 。
长篇通讯在小平同志追悼会当天播发 。紧接着 , 何平又跟随播撒小平同志骨灰的专机 , 写出了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新闻名篇《在大海中永生》 。
国内军事|贾永:我的四位新闻导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何平(左)
1998年起 , 何平先后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总编辑 。几乎担起了新华社所有重大报道的组织策划 , 我很自然地成了策划小组的一员 , 也多次陪同他外出采访和出国访问 。在与他亦师亦友的过程中 , 受教良多 。如果说 , 我在主持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工作的过程中 , 还有一些业务成绩 , 这与何平以及他的前任南振中总编辑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分的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求实作风 , 在他们身上已成了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种植根于内心的职业精神 。
毕业于北大的何平善于用哲学观点思考问题 。记得2018年采访人员节前 , 与何平一起探讨如何落实“四力” , 他提出了四个观点:第一、遵循实践规律 , 锤炼脚力;第二、遵循认识规律 , 锤炼眼力;第三、遵循思辨规律 , 锤炼脑力;第四、遵循传播规律 , 锤炼笔力 。每一个观点 , 都充满了睿智之思 。
今年8月 , 我在浙江嘉兴采访 , 偶遇带队调研的何平 。南湖之畔 , 就是2001年5月何平带领我们策划建党80周年报道的地方 。19年过去 , 彼此都已满头白发 , 唯有对新闻事业的那番理想与激情依然澎湃 。
11月7日 , 新华社89岁生日 , 我向不久前担任新华社社长的何平表达祝贺 。
何平回了这样一条信息:永远的新闻人 , 永远的新华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