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我对人物的热爱远超故事”—— 中国作协会员陈再见访谈( 二 )
采访人员:从题目上看 , “出花园”作为海陆丰地区的传统习俗 , 预示着这部长篇小说有着浓郁的家乡情怀 , 请问你如何看待一个写作者与故乡的关系?
陈再见:写作者一辈子都离不开故乡 , 即使他在外面落了户 , 或者买了房 , 即使家乡已无亲人 , 即使他已经不再回去;写作者其实一辈子都在写他的故乡 , 故乡的人物、山水、风情 , 暂且就不举福克纳、莫言等人为例了 , 即便是有意拓宽自己的文学地理的作家 , 那他们的家乡也会是文学版图上绝对的中心 , 这点错不了 。
采访人员:在文学创作中 , 你怎么处理地方风俗与小说艺术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相得益彰?
陈再见:首先 , 我们要先厘清两样东西 , 一个是民俗学 , 一个是文学 。 前者是材料性的研究与整理 , 后者是艺术性的塑造与虚构 , 两者几乎截然不同 。 某些写作者 , 其实一直以来就把民俗学和文学混为一谈了 , 如此一来 , 当他们在写一篇民俗学文章时 , 往往缺乏必要的理性与逻辑 , 而一旦把民俗运用到文学作品上时 , 又呈现出材料罗列的笨重模样 , 丝毫看不出取舍、咀嚼的“内消”过程 , 甚至严重阻碍了文学作品本该有的离地飞翔的虚构美感……这大概就是症结所在吧 , 具体到我个人的写作 , 我的经验其实很简单 , 就是先甄别其有用无用 , 这里需要具体小说具体分析 , 比如像《出花园记》 , 我之所以选择“出花园” , 不是因为出花园繁琐的仪式 , 而是出花园的寓意——是它的寓意符合我书中人物的命运走向 , 又迎合了我所要表达的意图题旨 , 所以作为一种乡间风俗 , 它才能如同一颗榫子楔进小说的罅隙里 , 互为成全与生长 。
采访人员:在这部新作中 , 你是否有哪些创作手法上的试验和创新?
陈再见:谈不上有什么试验性的创新 , 当然对个人而言 , 是有一些比较大胆的尝试 , 比如在小说的第一部“出花园”里大量运用了海陆丰方言 , 包括人物之间的对话 , 外地读者估计会有小小的障碍;还有一点 , 我特意把时代热点与人物命运相结合 , 比如小说开始于1997年 , 不用说都知道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 往后还有2008年的金融风暴 , 2011年的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 还有2012年的“世界末日”传言 , 等等 。 之所以这么设置 , 是想烘托出小说的历史感和人物的命运感 。
采访人员:沈洛羊
出品:易祖栋 / 编审:魏伟生
责编:陈剑虹/ 编辑: 孙靖雯
推荐阅读
- 心理学|心理咨询为何要收费?我对来访者的忠告
- 证券日报|整顿“虚假营销”又是医美?!
- 网络空间|人民日报评论:从三方面探讨“眯眯眼”争议
- 职业教育|职校生没毕业被抢空?人民日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华尔街日报|牙科服务客户,这四点要知道,客户体验更好
- 王攀|经济日报:服装价格一过季就打“骨折”,伤了谁
- 宋庚一|有人要给宋庚一捐钱找工作?人民日报的评论直击痛点,该醒醒了
- 跑鞋|安踏创跑鞋2.0 PRO
- 浙江日报|疫情下,这里举行了一场“隆重”婚礼,“掌声雷动”祝福如云!
- 维生素b|冬季防脚后跟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