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还是魔鬼?互联网巨头放贷的AB面

天使还是魔鬼?互联网巨头放贷的AB面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作者 | 金玙璠 周继凤编辑 | 魏佳一名大二学生在白条、花呗欠了九千多元 , 实在还不起又无法面对父母 , 正在知乎求助 。充满戏剧性的是 , 几个月后的11月2日 ,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 , 明确要求严禁跨省经营、联合贷款出资不低于30%、额度不超过借款人年均收入1/3 。 最后一项直接对准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的机构 。与此同时 , 银保监会发文点名“花呗”:与持牌金融机构相比 , 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赖购物、交易、物流等行为数据 , 更多依据借款人的消费和还款意愿 , 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 , 往往形成过度授信 , 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 , 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 。在那条知乎求助下 , 网友都在劝这位大学生迷途知返——“讲吧 , 趁你还没打开不正规的网贷平台 。 ”“没办法 , 你不说 , 你就得想办法弄钱 , 有两种办法:违法犯罪、网贷平台 。 第二种方式 , 你起码一两个月不用疯 , 但两个月后 , 大家都疯了 。 ”和这条征求意见稿一起进行的 , 还有双11大促前 , 主流APP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家的借贷产品 , 立减、发券 , 甚至自家消费贷的支付方式被推到了默认位置 。营销无孔不入 , 却避而不谈风险 , 劝年轻人超前消费 , 花呗们有错吗?这些到处厮杀的互联网巨头为什么愿意借钱给你?蚂蚁IPO暂停后 , 网络小贷新政会对巨头们的借贷业务产生什么短期和长期影响?巨头疯狂借钱给你“现在真的是万物皆可贷 。 ”艾菲在社交平台上写下这句话 。我们不妨跟着她体验体验 。 双十一到了 , 她想在淘宝囤货 , 发现花呗额度增加了 , 又可以买买买了 , 还不用担心还款 , 支付页面会友情提示 , 可以用花呗分期付款;她逛到京东 , 又下了一单 , 准备付款的时候 , 付款方式默认为京东白条 , 条件非常诱人——单单最高减99元 , 还把每个月的分期费用计算得很清楚 , 服务费缩短到小数点后两位 , 均摊到每个月钱并不多;苏宁也是一样 , 打开苏宁易购APP , 系统马上提示你开通任性付就能返款50元 , 开通任性贷就能30天免息;中午了 , 艾菲点了份外卖 , 准备支付时 , 画面提示 , 使用美团月付这单立减2元 , 她狠心关掉小窗 , 用自己的常用方式支付成功后 , 页面跳出“领福利”弹窗 , 原来是让她点击申请美团联名信用卡 , 页面提示最高5万额度免年费;午休时间 , 她刷微博、抖音的功夫 , 界面时不时跳出一两条网贷广告 。 微博上“我的钱包”里直接嵌入着微博自己的金融产品 , 而抖音在“我的钱包”的最显眼位置标识“有福利待领取” , 点击进入发现是在推广字节跳动自己的产品放心借;下午外出见客户 , 她打开滴滴 , 发现主页位置上有金融板块 , 点进去一看 , 账户的贷款额度已经达到10万元了;打开百度地图 , 底部也链接着“有钱花”入口……事实上 , 自2017年现金贷被规范整顿以来 , 头部互联网公司就抢走了接力棒 , 开始疯狂抢滩消费金融的生意 。天使还是魔鬼?互联网巨头放贷的AB面
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消费金融产品 资源来源 / 公司官网、媒体报道 制图 / 深燃2017年 , 美团上线了美团生活付 , 滴滴同年底获得了支付牌照 , 转年把金融部门升级为金融事业部;2018年 , 新浪成立的公司开始运营微博借钱等产品 , 同年 , 字节跳动上线了一款叫放心借的产品……而BAT大厂们 , 则一早就搭建起了自己的生态系统 , 赚得盆满钵满 。 今年 , 京东数科、蚂蚁集团相继递交招股说明书 。但凡有流量平台的都想进来分钱 , 要么是售卖流量给信贷产品 , 赚取广告费 , 要么抢占了金融牌照 , 自建消费业务 , 设置各类导流入口 , 开闸放贷 , 和传统金融产品比 , 最大的特点是门槛极低 , 额度是你花得多给得多 。 产品绝对用户至上 , 流程“贴心” , 审核高效 。从支付宝就可见互联网巨头的“用户思维” , 从花呗、借呗到余额宝、相互宝 , 用户可以在这里体验一站式消费金融服务 。 前花呗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 , 花呗的诉求不是拉新 , 而是“更多用户使用” , 也就是降低使用门槛 , 找到没有被覆盖的用户 , 找到可以为他们服务的方式 。总之 , 到今天 , 互联网巨头旗下的现金贷和消费贷几乎充斥着每一个线上细分场景 。 只要一打开手机 , 无论是电商购物、线上聊天、刷视频休闲娱乐 , 打车、外卖还是订酒店 , 都一定被消费金融类产品打扰过 。这些产品还有一项传统金融做不到的技能:避而不谈风险 。以花呗为代表 , 通过广告宣传为每一次网贷行为制造一个温馨而无法抗拒的场景 , 给年轻人制造一种错觉——只要提前透支 , 就能“活成想要的样子” 。 广告片里 ,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 为了出门看看世界 , 于是用花呗毕业旅行 , 精打细算的三口之家 , 用花呗给女儿过生日……被网贷掏空的年轻人豆瓣上有一个“网贷互助小组” , 简介是“网贷只有一次和无数次” , 这句话也成为了无数超前消费人群的真实写照 。2019年花呗发布的一份《2019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里提到 , 花呗的90后用户占到了68% 。 中国近1.7亿90后中 , 超过6500万开通了花呗 , 平均每5个90后就有3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 。不止花呗 , 北大光华-度小满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年度报告》显示 ,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贷款规模快速增长 , 2019年9月末消费贷款规模增至13.34万亿元 。互联网消费金融被推行的同时 , 大量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也被卷进了市场 。 不同于传统银行对信用卡的严格审批流程 , 且往往将服务资源提供给高净值人群 , 互联网消费金融 , 尤其是大厂的产品往往把消费信贷的审核门槛降低到年满18周岁、通过实名验证即可 。 消费欲望旺盛但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 , 首先成了各大校园贷、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精准收割对象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群体 , 过度借贷的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 , 就很难再关上 。据半月谈报道 , 不少大学生因为电商平台赠送的白条免息券 , 付款的时候也会默认点消费贷选项 , 掉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陷阱 。一些大学生更是因为看到花呗和借呗上的低息政策动了心 。 不止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 , 当初开启网贷模式就是因为互联网平台上铺天盖地的低息广告 。不少年轻人 , 或因为虚荣无节制的消费 , 或因为被网贷套路、搞不清具体的网贷政策 , 一步步从花呗、借呗、微粒贷开始 , 在各色网贷平台铤而走险 , 利息越滚越多 , 拆了东墙补西墙 , 甚至到了以贷养贷的境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