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看到词语的颜色( 二 )


幸运的是 , 从19世纪到20世纪 , 与通感相关的科学研究逐渐增多 , 主要是运用采访和小组调查的形式 。 在1895年 , 心理学家玛丽·卡尔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收集了一些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的学生关于通感的自述 , 对他们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 , 并推断了成因 。
不过 , 和当时的其他科学家一样 , 她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神经学的深入探讨 。 但研究还在继续 , 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 , 许多国际的学术论坛都曾讨论这一课题 。
然而那之后 , 对通感的研究却开始减少了 。 其中一个原因是通感有太多不同的形式 , 很难一一地进行追踪记录 。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研究上的困难 , 由于通感是一种内在主观的感受 , 而人类的大脑意识是难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
可想而知 , 当所有可供研究的证据都来自实验对象主观描述的时候 , 要如何去分析神经的活动呢?当时的整个心理学界都意识到了这点 , 导致心理学家们渐渐地不再去研究人类大脑的内在活动 。
澎湃新闻|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看到词语的颜色
本文插图

艺术家melissa mccracken是通感症患者
到了20世纪80年代 , 开始有新的研究方法出现 , 以更严密和客观的方式对通感进行研究 。 因此 , 2000年后 , 相关研究越来越多 , 新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多达1000篇 。 其中 , 心理学家们跨出的巨大一步就是对通感的定义达成了共识 , 把它的主要特征定义为“不自觉地将两种或多种感观形式结合并产生清晰生动的感受” 。
1987年 , 心理学家西蒙·巴隆·科恩(Simon Baron-Cohen)与同事引入了最后一个基准 , 作为客观可衡量的真实性标准 , 那就是“这种反应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 , 例如特定的单词对某个人来说会一直引发相同的颜色(颜色本身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 即使初测和重测之间相隔了很长时间 , 真正的通感者也会一直对相同的刺激物产生相同的反应 。 童年时代的通感一般也会持续到成年 , 但这并非是绝对的 , 比如我就在12岁时失去了这种对颜色的通感 , 现在我只有关于那些的记忆了 。 (你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来测试你是否为通感者:https://www.synesthete.org/)
除了这些测试 , 新兴的神经影像技术已经确认通感为一种大脑神经过程 。 其中被广泛使用的测试方法是大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 常规的MRI只能显示大脑(或其它内脏)的解剖结构 , 而fMRI则几乎能实时地识别大脑正进行活动的部分 。 2002年后 ,“字形—颜色通感”成为了最广泛研究的对象 。
一些相关的fMRI研究发现 , 字形会刺激大脑视觉皮层中的V4区域 , 视觉皮层是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部分 , 而V4区域主要负责颜色的处理 。 这项发现与研究者假设的模型是一致的 , 大脑中分别负责处理字形与颜色的区域以某种方式形成了超连接 , 并由此引发了通感 。 然而 , 并不是所有的fMRI数据都显示了一样的结果 , 触发通感的究竟是视觉感知还是词语本身的字面意思也都尚不清楚[i] 。
值得一提的是 , 19世纪以来 , 即便采用了先进的方法 , 还是有许多基本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 当研究通感在大众中的普遍性时 , 不同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数据 , 从超过20%到不足1%不等 , 而造成这种不等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采用了自述型数据 。 所以 , 在2006年 , 希姆纳对此进行了改进 , 她在爱丁堡大学与同事一起提出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 他们采访了近1700位受访者 , 并测试他们随着时间推移情况是否保持一致 。 测试中有4.4%的人被确认为通感者 , 也就是每23个人中就有一个通感者 。 虽然很少 , 却是存在的 。 数据也显示通感最常见的形式是给星期命名的日子赋予色彩 , 也就是我所经历的那种 。
澎湃新闻|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看到词语的颜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