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13岁行凶男孩父母公开道歉究竟什么情况?大连13岁行凶男孩父母公开道歉具体情况( 四 )


如尼尔·波兹曼所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天真无邪 , 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 , 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 , 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 , 而且尤其可悲” 。 是的 , 我们已经走向新的人生划分阶段:一端是婴儿期 , 另一端是老年期 , 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
所以 , 这对于“少年犯”的认定来讲 , 是要更加审慎的 。 因为 , 对于一起恶性案件的处置 , 不仅关乎受害者的感受 , 也关乎大社会的安危 。 因为 , 在一个以惩治为尺度的社会中 , 惩治本身必须要严厉把关 , 要不然 , 就会让更多恶念肆意妄为 。
由此 , 对于一个有违“少年感”的行凶者 , 如果被“免死” , “免罚” , 意味着法理在一定程度上 , 是有“漏洞”的 。 因为 , 对于行凶者来讲 , 他(她)们的恶可能早已酝酿 , 即便可能有外界的触发 , 但是人性本身的恶念 , 却是植根骨髓之中的 。
而作为大社会的慈悲 , 一定是为保护受害者而发的 , 而对于行凶者 , 最好还是更为严苛一些 。 因为 , 我们在足够宽容行凶者的过程中 , 就意味着给大社会的未来 , 埋下隐患的种子 。 并且 , 我们也不知道 , 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少年 , 能不能在三五年之内 , 消解邪念 , 回归正途 。
所以 , 关乎“少年犯”的治理 , 这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 。 对于行凶者来讲 , 就算未来真的改过自新 , 但不见得大社会就能完全接纳 。 因为 , 无论是任何人 , 都不愿意跟一个“杀人犯”接触 。 即便 , “过失”已经“过去” , 但是“隐患”却还是触目惊心 。
因为 ,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 经不起伤害 , 也经不起折腾 。 10岁女孩的殒落 , 意味着她所属家庭的长期灰暗 。 13岁男孩的恶行 , 同样 , 意味着他所属家庭的长期灰暗 。 并且 , 还会遭受更多的道德谴责 。 尤其 , 在一个“子不教 , 父之过”的道德氛围中 , 这几乎是致命的一击 。
并且 , 从媒体的些微报道中 , 强调“行凶男孩的父母没有道歉” 。 从公序良俗的角度上而言 , “道歉”是应该有 , 起码会让受害者家属有心理上的慰藉 。 但是 , 从具体的案情角度来看 , “道歉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 。 最重要的 , 还是要归于“善后和惩治” 。
当然 , 随着“搭讪家属” , “尾随女性”的细节曝光 , 会让舆论更加倾向严惩“少年犯” 。 因为 , 他对于“少年感”的违和 , 已经直逼脑门儿 , 就因为才13岁 , 难道就要从轻发落 , 自然让人感到有些愤怒 。 而这或许才是案件本身之外 , 更值得反思的地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