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百年“味觉名片”里的“鲜香”小康梦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百年“味觉名片”里的“鲜香”小康梦
中国新闻网|百年“味觉名片”里的“鲜香”小康梦
本文插图

姚忠平正在处理羊肉 。张煜欢 摄
中新网杭州11月6日电(采访人员 张煜欢)进入深秋时节 , 稻子金黄 , 寒风渐起 , 姚忠平知道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又要开始了 。
他脚边的大盆中堆满了劈好的半只羊身 。 拎起其中一块 , 刀起、刀落 , 将一根竹签插入羊肋骨间 , 再将其扎紧……和羊锅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姚忠平 , 只需1分钟左右便能麻利地做好羊肉下锅前的最后准备 。
中国新闻网|百年“味觉名片”里的“鲜香”小康梦
本文插图

羊锅店内正待处理的羊肉 。张煜欢 摄
“冬天快来了 , 来吃羊锅的人又要把村子挤得水泄不通了 。 ”姚忠平笑着说 。
在杭州余杭一带 , “仓前羊锅”的味道已在民间流传了上百年 , 逐渐成为一张远近闻名的“味觉名片” 。
姚忠平和其他做羊锅的村民一样 , 惯称自己为“葛巷村人” 。 但就在两年多前 , 当地仓前镇葛巷村已化身为仓前街道葛巷社区 。 城市化进程 , 让这群村民搬离了旧村庄 , 得以享受城市的便利化生活 。 但这份“味觉记忆”却一直没有改变 。
中国新闻网|百年“味觉名片”里的“鲜香”小康梦
本文插图

“羊锅村”内 。张煜欢 摄
如今的“羊锅村”已从葛巷移址到仓前的苕溪村 。 村子里 ,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灯笼 , 各色招牌招徕着慕名而来的食客们 。
“这两天已经开始忙了 , 我切羊肉切得手臂都酸地抬不起来了 。 ”王荣法和姚忠平一样 , 已做了三十多年的羊锅 。 他说自己已有心理准备 , 等过两日“羊锅节”正式开张 , 一天大抵要应对百来桌的客人 。
中国新闻网|百年“味觉名片”里的“鲜香”小康梦
本文插图

王荣法捞起刚煮好的羊肉 。张煜欢 摄
【中国新闻网|百年“味觉名片”里的“鲜香”小康梦】“那是什么概念?一天要用上五六十头羊吧 , 中午运到一批 , 晚上再运到一批 , 工人们处理都处理不过来 。 ”王荣法说 。
提及“羊锅村”的历史 , 仓前羊锅协会会长罗玉华介绍 , 过去的葛巷村有许多农户专门从事活羊收购、羊肉屠卖 。 羊肉卖完 , 剩下的羊头、羊脚、内脏等“羊杂碎”往往“无人问津” , 扔了又可惜 , 因此农户便将其大锅一煮自己食用 。 自家吃不完 , 往往邀请隔壁邻居、亲戚朋友共享 , 大家边叙家常 , 边“掏羊锅” 。
中国新闻网|百年“味觉名片”里的“鲜香”小康梦
本文插图

“羊锅村”内 。张煜欢 摄
“‘掏’的一层意思为从羊身上掏些‘肚里货’ , 二是从锅里掏些杂碎吃 。 此后每年秋收冬种结束后 , 掏羊锅就成了农家的‘保留节目’ 。 ”罗玉华说 。
他介绍 , 如今的“仓前羊锅”制作过程比过去讲究许多 , 选料也更精 。 其羊肉取自山羊 , 一般用1-2岁、15-25公斤的山羊 , 并通过定点屠宰场检疫合格后进行加工 。
中国新闻网|百年“味觉名片”里的“鲜香”小康梦
本文插图

刚出锅的羊肉 。张煜欢 摄
丰盛的羊锅里可以掏出各色羊杂 , 同样也掏出了人生的“鲜香百味” 。
王荣法忙得脚不沾地时 , 身旁总有个高大的身影随他一道忙前忙后 。
“这是我儿子 , 子承父业嘛 , 家里是祖传的手艺 , 不知道他是‘羊几代’了 。 ”王荣法欣慰一笑 。
“我小时候家里的羊锅生意就很好 , 上小学时候我就会在旁边打打下手 , 比如拔拔羊毛之类的 。 ”王荣法的儿子王鹏飞说 , “长大之后羊锅村的生意越来越好 , 名气越来越响 , 我在城里读了几年书 , 想着干脆毕业了就回来 , 陪着父母一起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 ”


推荐阅读